12级信息学院电子工程陈泽昊:树立研究方法,培育科研素养

2021-03-23|校友走访


12级信息学院电子工程陈泽昊:树立研究方法,培育科研素养

18级微电子李嘉玮、张浩然、朱奔超、申高花、李昂、上官炜松、聂茂华


陈泽昊学长是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2级电子工程系电路与系统专业本科生,16级硕士生,2018年复旦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曾在2018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大会及SCI等级国际期刊《Remote Sensing》(《遥感》)上发表科研成果。目前在华为从事5G通信协议方面的工作。

谈及在通信行业未来十年发展的方向以及痛点时,陈学长认为十年对于通信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长的时间跨度,如果按照业内的推测,十年后6G应该发展到了现在5G差不多的阶段,从5G6G必然是一个大的飞跃,但这个飞跃能成什么样是不能妄下断言的。但总的来说,其发展趋势是网络会更加智能化,给用户提供的服务会更多元化,而新的研究课题、研究方向则是要基于用户调研、用户需求的,之后再将需求具体化,然后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陈学长谈到由于自己不是通信专业的,通信方面的基础知识就不够扎实,工作后又要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看懂几本每本几百页的英文的通信协议,这是他刚开始工作时遇到的较大的困难,但是在他身边的同事、领导的帮助下,他慢慢适应了这个全新的领域,也逐渐掌握了其中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

对于学校和学院的培养对人生发展产生的影响,陈学长认为其中在本科阶段最重要的是知识的积累以及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式,在本科学的专业课很多在工作以后都用不上,但这些专业课所给你培养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一笔无价的财富;而在研究生阶段,陈学长认为对一个学生最大的塑造,应该在于研究方法的树立,科研素养的培育,其次才是专业知识。陈学长在复旦大学求学期间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他的研究生导师,他认为导师是一个学术很严谨的人,对学生要求严格,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比较多,当他写了一篇论文,导师会给看一遍,告诉他要怎么改,关键地方会告诉他怎么遣词造句。自己状态不好时导师会敲打;论文发表成功会恭喜他,但是同时也会提醒他要继续努力,不要骄傲。不仅是学术上是导师,在道德上也是导师。

陈学长还提到在写论文发论文的时候,投期刊有很多会直接被拒掉,但一般不可能直接被接收,往往会返回来让你改一两遍左右才会达到基本接收要求。审稿老师提出的问题有时候是很专业的,我们要虚心接受。由于英文写作对我们来说容易造成误解,因此我们在写作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尽量避免让审稿人产生误解。

最后陈学长结合自身的经验给还在大学的学弟学妹提出了一些建议。对于本科生来说,最晚在大二时要对本科毕业后的规划有个初步的想法,是直接就业,还是国内读研,亦或是国外读研,而无论是这三条路的哪一条都要建立在自己的绩点上,因此本科阶段的GPA是很重要的,如果是要就业就要找实习,国内读研就要找导师,国外读研就要准备好申请所需要的语言成绩等材料;对于研究生来说,要平衡好课程和科研二者之间的关系,研一上学期后半段有意识地去读文章,然后下学期就能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