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云涛校友访谈记录
BY 洪佳薇
校友简介:
提云涛先生是复旦大学世经所经济学博士,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数理统计专业,硕士就读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数量经济学方向;曾任职于大鹏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担任研究部分析师;于东方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担任研究所所长助理;于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历任宏观策略部副总监、金融工程部总监;于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担任量化投研部总经理;于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担任研究部金融工程总监。
2015年6月加入中信保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量化投资总监。现兼任信诚至瑞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信诚至选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信诚新选回报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信诚新旺回报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LOF)、信诚量化阿尔法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信诚至泰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 中信保诚红利精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30日担任信诚至泰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22日担任信诚永益一年定期开放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访谈记录:
母校印象
Q: 提老师已经从复旦大学毕业了有许多年了,请问您还记得自己对复旦大学母校最初的印象吗?
A: 最初的感觉有两方面,一是感叹来到了一个比中学更美丽和广阔的校园,二是发现没有了像中学有老师督促学习的感觉。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自主、独立的能力和思想都很重要。在网路还不是那么发达的那个年代,同学们都能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一起去教室自习到晚上关灯,在图书馆积极借阅书籍自主学习。这种氛围和独立性也鞭策和激励着我汲取知识,与同学们一同进步。
Q:您觉得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对您工作方面有何帮助?
A:博士阶段拜读了《追求卓越》和《追求卓越的激情》两本书,很有用。其实包括本科读的市场学,对理解市场也很有帮助。硕士阶段学习了财务系王教授的《国际企业的管理》,主要讲了价格来转移利润。印象深刻的是,2001年读博一下学期时,课上讲市场分割,同一只股票在不同市场定价往往是不同的,这对于现在价格的解释是极有用的。所以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学到的很多东西,都对后来工作有帮助,看的越多对市场的理解越深。
Q:在复旦专业设置和同学就业导向上,您有没有什么建议呢?
A:我现在也在管院担任校友导师,我感觉现在的专业设置其实已经非常好了,我还是建议同学们要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以考试为目的,自己动手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比如金融投资方面的课程,对于要在这个方向发展的同学,可以自己认真地从手机数据开始,完整地做一遍下来。再比如速度、宽度、深度和成本构成了流动性的四维,当我自己收集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时,相比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我在日后做市场交易甚至是一些制度建设方面,自己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职场经验
Q:您毕业后的工作经历是怎样的?为什么选择现在这一职业呢?
A:毕业后曾任职于大鹏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担任研究部分析师;于东方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担任研究所所长助理;于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历任宏观策略部副总监、金融工程部总监;于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担任量化投研部总经理;于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担任研究部金融工程总监。2015年6月加入中信保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量化投资总监。工作经历基本上一直聚焦在量化上,因为自己学的是计量经济、数理统计,量化是强项。
Q:您在职场中有什么印象最深刻的经历或者启发可以与我们分享?
A:首先,身体素质是很重要的,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并且效率最大化。其次,要有自己的思考,比如很多人认为A股市场“牛短熊长”,但其实你们自己去统计一下,从2005年开始,简单的看沪深300或者上证指数涨跌幅,其实是涨的天数多,所以反而是“牛长熊短”。第三,数学模型确实是有用的,不管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量化是数学因子的挖掘,但不仅仅是数学,很多需要金融、会计的知识。我在申万的时候编写了申万行业系列指数、风格指数、策略指数是我来编的,让大家作为工具来运用。
Q:作为基金经理,您一天日常的工作是怎么样的呢?
A:对公募基金经理而言,首先是日常基金产品的管理,投资是要靠业绩说话的,这也是我们最主要的工作。然后是一些量化研究,量化研究并不排斥主动研究,但两者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量化研究的最终结论都应落实到具体数据上;量化研究工作大致包括两方面,一是总结统计规律,还有一个是优化已有的模型或者开发新的模型。我个人也经常关注主动研究分析师的相关研究分析,融合基本面和量化研究,对量化模型的升级迭代进行一些思考。
市场观点
Q:对于量化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您是怎么看的呢?
A:整体来说,我认为资产管理行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我入行的时候国内还没有量化这个行当,甚至连共同基金都没有。而量化行业到现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投资管理其实并不是一个那么刺激的“网红”职业,它甚至有些枯燥,因为每天需要重复类似的工作,所以投资更多地是马拉松式的“长跑”,需要投资管理人长久地坚持下去。
Q:请问提老师在日常工作中会参考学术期刊里提出的各种投资策略吗?还是说您有自己的投资逻辑?
A:首先肯定要具备自己的投资逻辑,同时开放的心态也是有必要的,期刊里的很多内容是非常值得探讨的,比方说,现在的AI技术在语义分析方面的应用,有研究去分析上市公司年报以及年报中的语义准确性,即是否能够清晰的表达,这就有可能和公司未来是否有超额收益或者公司实际经营业绩有关。除了期刊以外,一些经典文章、书籍也是值得一看的。学术圈中,有的成果是有价值的,有的成果价值暂时可能没被发现,也就是暂时不知道怎么用。当然,好的期刊是非常值得一看的,除了顶级的期刊,别的期刊文章也是可能会有启发的。比如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没有发表在学术杂志上,讲述了一些简单的道理,但是在反思过程中会觉得很有用。又比如对牛短熊长的讨论一般是不会放到杂志上去的,但是这种讨论在日常中是非常有用的。所以不要带有色眼镜,用开放的心态多听、多看、多思考。当然也不要只盯着杂志,杂志上可能是两三年前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到网站上去,网站上的working paper可能是作者的最新研究。
求职建议
Q:对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有什么学习建议,来提高职场竞争力?
A:我经常开玩笑地说,如果现在让我和一些顶尖学校的同学同等地去应聘,很有可能我会被淘汰。这个其实是说,现在的同学受到的训练很充分,竞争力其实都还比较强,那么我的建议呢,一是做真实的自己,不同的人适合做的工作真的是不一样的,没有必要跟风式地去某一个行业或岗位。二是在校期间,要专注地把一件事做完做好,比如实习在于专精而不是数量,尤其是技术性的工作岗位。然后是多思考,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里的一些思考就很值得学习;学校设置的一些课程其实是是很值得深入地学习思考的,尤其是一些看似很基础的课程,比如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时候,大多用的是国外的教材,可以在学习的同时参阅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的经济数据结合起来,这样收获更大。还有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于运动,强身健体。
Q:请问提老师,在量化行业,如选股、高频交易、策略对冲等方面,别的专业背景同学与计算机专业同学相比,能够具备什么优势,会不会计算机背景的同学会更加得心应手?
A:各有所长。可以去看一下国内做量化比较好的公司员工专业是什么,或者从事这方面的校友专业是什么,我印象中并不一定非要是计算机专业的,有一些计算机专业同学做的非常好的,当然也有别的专业同学做的非常好。在我来看,不要局限于专业这件事,比如我们本科毕业的同学也都是在从事各种不同方向的工作。
Q:请问提老师做量化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A:并不是说专业不重要,想做量化对数学一点不通也是不可以的。从事量化工作需要具备学会思考、总结规律的能力,学会主动非常重要。工作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事情做完,一种是把事情做好。不断追求卓越,这点非常重要。在追求卓越同时,往往富有激情,就会不断思考,从而把事情做的更好,这时候便会不断进步,所以有的时候能够体现出“态度决定一切”。当然,“态度决定一切”不意味着一定要去做能力之外的事情。
Q:请问提老师计算机背景的同学在量化求职的过程中,可以提前做哪些准备呢?
A: 多一些实践肯定是加分项。从我的观点看,量化不止是数学或计算机,是各方面的混合,所以计算机背景同学可以多学一些金融方面的知识,比如量化交易方向中期货成交价撮合机制和股票成交价撮合机制是不同的,沪深300指数的编制,这是都是要具备金融知识的。除了书本上的知识,能够掌握一些实际中的知识当然更好,一般的教材不会深究下去,因此自己需要做一个有心人。当然前提要想清楚,自己是否要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实践感悟:
感谢学校校友会提供的宝贵机会,也非常感谢提老师耐心真诚的分享,经过本次访谈,同学们收获了很多宝贵的学业和职场建议,也被提老师的人格魅力折服。同学们往往会觉得课堂知识和实践结合不起来,因此忽视课业学习,提老师却用自己的经历提醒我们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学到的很多东西,对后来工作有帮助,但只有认真思考用心去学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知识面和理解能力。另外,同学们要珍惜学校学习的宝贵时光,多去阅读一些专业领域的经典书籍和顶刊文献,这对塑造我们的认知能力,拓展视野有很大帮助。关于求职方面,提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诫我们要尽早确定目标,深入钻研一个领域做到精通,树立建立良好的工作态度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