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级中文系硕士张馨月:​情系教育,抱璞守真

2022-11-30|校友走访

图片

文章来源:2022年暑假复旦校友走访

走访同学21级中文系本科邓熙玟


张馨月,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师从王安忆老师。现就任于上海市西延安中学,担任教师一职,在教育行业中发光发热,润物无声。


01

求学复旦,感念恩师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在复旦中文系的遇见,于学姐眼中,仿佛一个橘色的梦。每一位老师,都有鲜活的个性,在儒雅的外表下,熠熠生辉跳动着的,是独一无二的生命内核:有趣,有盼,有闲心,有风骨。在他们学生眼中,中文系MFA的老师们,是那么神秘,那么有魅力,何其有幸,遇见恩师们!


学姐说,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毕业时,老师们把他们的文章,制作成一本集子——《有诗的好日子》。回想起,仿佛一个电影的长镜头,一幕幕,都历历在目,历久弥新,泛着暖橘色的光。通过学姐的描绘,我仿佛也在秋日的午后,看见了这样的一幕幕:在光华楼,1101,王安忆老师请来莫言,连环画大师贺友直,舞蹈家舒巧,作曲家金复载,听他们娓娓道来地讲述,方寸之间,穿透生活。虽然艺术的门类不同,有写作,有绘画,有舞蹈,也有音乐,听完老师们的活色生香的演绎,座下的学生们似乎冥冥中都感受到:不同的艺术门类,好似从不同的角度登山,最终,会在山顶交汇。创作的愉悦,在他们的神采间展现;艺术的熏陶,在眉眼间表露,在举止言谈中悄无声息地流淌出来,润物细无声。


02

情系教育,抱璞守真


从那时起,就在张学姐的内心埋下了一颗种子:独立思考,自由如风。或创作,或从教,都始终记得这颗最初的心意,最美的执着。多年之后,当学姐自己也走上讲台,也觉得,所面对的每一位学生,尤其是看见,他们也用像当年自己的那种目光,注视前方时,也是一位活泼泼的,独立的思考者。


学姐告诉我,要多去倾听孩子们,聆听每一个生命的声音,或绽放,或低谷,都有她自我的旋律。就好比书桌上的绿萝,提供水分泽养,让阳光照进教室,每一株生命,定会悄然绽放。尽管,花期不同,尊重,也许比教授知识,更为重要。


面对现在的语文教育,张学姐有自己的理解。她认为,语文学习最初是让学生读音、写字,这就提醒教学应该要把自己的教育容讲得简约、干净,可以用“中心思想”这个词;但作为修养,老师又要知道还有词比“中心思想”更恰当,比如:意蕴 、意味。主题并非就是中心思想,有思想的并不多,有那么一点意思,意味,已经很不错。


这也启发着学姐,去重新看待每个学生的写作。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作家,但是可以通过学习,成为合格的写作者。比如,素材方面,教师是否可以设置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倾诉欲;关于主题,是不是可以通过相关主题的阅读,以读促写,从而激发出每个生命个体对世界的独特印象。最后,再结合他们童年的记忆,用自信的语言,写出有温度的文章。


03

回归文学,人之精神


作为一个中文系学子,张学姐也十分注重回归文本的语言形式,回到文学的精神世界。对想要踏入语文教师领域的学弟学妹们,她也有着同样的期待。在对待文学作品时,首先要关注生态、心态、形态。生态,就是要关注作者是什么年龄、什么时代所写。形态,就是关注作品是一首散文、诗歌,还是曲子,同一作者写过的内容各不相同。其次是作品的声音(声调节奏和韵律节奏)、辞色(书写方式和文字情愫)、情境(意境体验和阅读情感)。再次要关注作品的传播和审美(流播形式和阅读形态),思想(精神成长和独立思考)。


学姐认为,这些文本细读的维度,最终是为了凸显课堂的主体——人,呈现活泼、真实的人。悠游其中,流连忘返,激励着她用文字激活学生思考——教出活泼的、会思考的、独立的人;也自勉能向书中著作者走近,努力成为一名活泼的、独立的思考者。这也是学姐执教多年的心得。


最后,张馨月学姐也想告诉对教育行业有兴趣的学弟学妹们:老师也应该是活泼的、独立的思考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