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管理学院江玉华
BY 刘贝 杨妙贤
2006年,江玉华进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IMBA项目学习,从企业回归校园,他感受到复旦深厚的文化底蕴,沉浸于浓郁的治学氛围。回忆这段学习经历,江玉华对IMBA优秀的师资力量印象深刻,例如白重恩教授和李若山教授,他们在学术上造诣颇深,又具备企业实践经验。在IMBA学习项目中,微观经济学、会计学、营销、战略、决策模型等一系列的课程都让他受益匪浅。他坦言,学习之前他是一个制造业的管理者,学完以后便顺利转职做投资工作,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
现在的江玉华,是万丰锦源控股集团(以下简称万丰集团)的董事及副总裁。万丰科技脱胎于母公司万丰集团,万丰集团成立于1994年,最早起家于摩托车轮毂的制造,如今已经发展成国际化的大型股份制企业集团。企业规模近300亿元,员工13,000多人(其中外籍员工超过20%),涉足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航空工业、金融投资等四大主营产业。
作为集团分管战略投资与并购的领导,江玉华的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行业研究——跟踪行业的趋势,包括技术,市场用户需求的变化。根据行业研究结果指导集团制造业板块的总经理们在未来工作中进行对标提升,将一些战略目标体现在年度计划中。除了经营指标以外,也从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用户群的选择等方面给出指导意见。二是战略投资和并购,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做大做强,例如采用兼并收购的方式,用资本的力量换取研发的时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公司快速发展,减少前期较长的研发周期。三是进行项目孵化和技术研究,这是在公司的研究院中进行。通过与公司员工进行沟通与讨论,防止闭门造车,根据实际情况提建议,以便于他们的成果能市场化。就整体而言,江玉华说道,自己大多数时候都在进行行业的调研与研究,如果需要并购,他的部门作为公司内部的投行,就需要联合内外部中介机构,组织会计师、律师、人力资源、环保、税务、技术专家等形成一个团队,对于准备进行收购兼并的标的进行尽职调查、交易架构的设计、交易过程的谈判、交易文件的制作、审批等。这些事情于他而言富有挑战性,促进自身的成长。
谈及工作中印象深刻的事情,江玉华提到了公司收购美国派斯林(The Paslin Company)的经历。2016年3月24日,浙江万丰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3.02亿美元收购美国焊接机器人应用系统服务商派斯林在美国底特律市正式交割。作为操盘手,江玉华参与了这场历时5个月的海外并购,这也是当时国内机器人行业规模最大的一起跨国并购案。江玉华和万丰科技董事长吴锦华一起前往美国实地考察派斯林公司,在美期间为了探到对方期望的价格区间,他们更是日夜进行沙盘推演,假设、模拟、辩论和头脑风暴。面对着多家美国本土竞争对手,面临对方临阵跳价,万丰的并购团队采取全新的收购思路,将被收购方当做合作伙伴,为他们提供价值,一起为客户创造价值,进而实现双方的共同愿景。他们充分展示自己对自动化行业的深入理解,将风险降到最低,以务实高效的作风赢得对方高层的信赖与尊重,才会在众多国际买家中后来居上,最终成功收购派斯林公司。
在每一个行业取得进步,都离不开勤奋与深耕。回想当年初入职场,江玉华说道,他本科专业是工科,进入工厂从事制造业是顺理成章的。他把握住了公司的机会,从普通操作工的岗位提升到非计件部门,先后从事过技术开发、行政管理和质量管理等工作,锻炼过以后从管理人员晋升到部门负责人,再到分公司的总经理,这可谓是痛并快乐着的过程。他认为初入职场时,就好像第一次谈恋爱,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但还是会碰到很多在学校没学过、教科书上没有读到的事情,面对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他也时常会忐忑,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得好。
在与复旦在校生的交流中,江玉华前辈真诚谦逊,关心后辈。对于想从事投资行业的学弟学妹们,他的建议是:在就业上,内因跟外因都起作用,但是归根结底起作用的还是内因,所以一定要提高自身竞争优势,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权不要当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在学校基本的素质还是要有的,比如计算机等软件的使用、逻辑思维能力等。他强调了持续学习的能力,因为做这一行的基本来自三类背景:一是财务类的,通过看财务报表分析标的;二是法律类的,识别风险,看某个公司是否有什么风险;三是工科的,对产业和公司的运营非常了解。这些专业领域的知识日益更新,只有不断学习,在实务中才能对公司更加了解,对投资和并购的把控才会更好。最后,他指出自己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和工作态度,他希望毕业生不只是把工作当做谋生的手段,而是将其作为实现理想抱负的事业,全身心去投入。此外,在校生应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多参与文艺体育方面的活动,全面提高自身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