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摩村”:聚集中国最好的猎头

2014-03-25|创业梦想

“基摩村”:聚集中国最好的猎头

文/本刊记者 小满  本刊学生记者 陈怡璇

复旦人34页

猎头这一中介性质的职业,可说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各国寻访有识之士,遇到贤能之人便向大王举荐,并令学识渊博的大夫前往游说来投。上世纪60年代,国外开始形成完善的猎头行业体系,但它真正进入中国只有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中国第一家猎头公司诞生于1993年。时至今日,在人力资源市场中,传统猎头已经转向网络猎头,“伯乐”变得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此时,一个全新的猎头模式出现:猎头服务平台,也就是“中介的中介”,在雇主公司和猎头公司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推送最优配置。周欢的“基摩村”就是这样一个模式。“基摩村”一名的由来带着点浪漫色彩。在网上搜索“世界上最会打猎的人是谁”,一本名为《世上最伟大的猎人——爱斯基摩人》的书进入周欢的视野。既然爱斯基摩人是勇敢猎人的化身,“基摩村”就此而来,并开始招徕中国最好的猎头,周欢则当起了“基摩村”的“村长”。“基摩村”在上海信息技术大厦17层的一个的办公区里,办公区迎壁上一个身裹海豹皮、头戴棉帽的爱斯基摩人Logo引人注目,Logo下赫然写着:“中国领先的猎头服务平台”。

用互联网改写行业历史

“这不是我第一次创业。” “基摩村”是周欢创办的第二个公司。他创办的第一个公司是一家猎头公司。在那之前,1990年,周欢考取复旦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同年赴南昌陆军学院参加为期一年的军训。1994年周欢提前一年毕业,赴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攻读MBA和计算机硕士学位,毕业后从事与电脑、经济相关的投资行业。六七年后,周欢回国,在上海某科技行业公司做COO(首席运营官)。从2003年创办猎头公司开始,周欢在人力资源领域潜心十年,慢慢看到了猎头行业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国内互联网产业波谲云诡,而周欢出于兴趣和专业嗅觉,一直对此保持着热切关注,这促成了他寻找到猎头行业的突破点。周欢回想伊利诺求学期间,当时的互联网还没有浏览器的概念,打开一个网页的视觉观感根本无法与今日相比,更何谈用户体验。时与周欢同届同系的校友Mark Anderson在学校实验室里开发出美国第一个图像浏览器Mosaic(莫塞克),后来Anderson被风投带到硅谷创业,重写了Mosaic的代码,更名为Navigator,并创建了公司Netscape(网景),一炮打响,随即上市,市价一路飙升。互联网的图像浏览方式推动了互联网的大众化普及,Mark Anderson也成为改写Internet历史的人。而周欢也成为这段传奇的见证者。“如果重来一遍,我会更早拥抱互联网。”亲眼所见告诉周欢,互联网将使整个世界的面貌都为之日新月异。“曾经以为某些传统行业永远都不可能与互联网挂钩,现在每一个传统行业都面临着互联网的挑战。对每一个服务行业,也都有机会用互联网去改造它。”由此,周欢看到了人力资源领域的新希望,“基摩村”也就创办起来。“我的创业想法是源于对传统行业的认知和不满,想要用互联网对这个行业做出改善,所以难度和挑战都比一般的创业更大。”

网络猎头市场的“重要玩家”

随着时代发展,相对传统猎头,网络猎头出现了。网络猎头,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开辟“平台+工具+顾问”的服务模式,让用人企业与高级人才直接“面对面”的服务机制,是猎头行业的一个细分。目前,网络猎头招聘分为传统招聘网站型(如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51job及一些地域性招聘网站)、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型(如易招聘猎头网)和SNS社交型(如Linkedin)。传统招聘网站简历筛选困难、雇主无法与人才互动,招聘成功率低;网络互动交流平台缩短人才与猎头之间的距离,使二者实现直接沟通联系,速度快、资源广、目标精确;而一些招聘型社交网站(将社交网站与猎头业务相结合的网站),具有很强的黏性,便于职场人士拓展人脉,方便猎头寻找合适人才。据周欢介绍,从市场规模上看,网络猎头招聘已经是普通职位在线招聘的八到九倍,“招到某一个关键职位,雇主可能需要支付猎头公司二三十万的费用,普通职位投入的费用远远比不上。”虽然因为成本高昂,企业通常只有在需要高层管理人才时才会采用昂贵的猎头招聘方式,“但企业为什么舍得花钱,因为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周欢调侃道。他判断,“不同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对猎头招聘的认知和需求也不一样。比如医药企业,它具有抗经济周期低迷的特性,业绩通常比较稳定,而金融、IT行业、 房地产、制造业、传统大行业等,以及短期内需要招聘大量人才的企业,比如新建研发中心或非当地企业的关键岗位等等,都会使用猎头招聘。做得稍微成功一点的企业都会认知到人才的重要性,他带给企业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所以,面对这样可观的市场规模,周欢坦言,“基摩村”希望在当中成为一个重要玩家。而且,与单纯猎头不同的是,经济周期下行也为“基摩村”带来了新的机会。猎头公司线下业务减少,亟需更多业务来源;而对雇主企业来说,经济衰退,原本合作过的猎头公司倒闭或表现差,都使得雇主企业积极寻找性价比高的猎头公司。“‘基摩村’保证此时的雇主企业和猎头公司有更好的选择和更多的机会。”

以质取胜“中介的中介”

“‘基摩村’是B2B(Business To Business)的业务模式。” 在“基摩村”的登录页面,推送了雇主版和猎头版动画视频,猎头们被打扮成爱斯基摩人的样子,驾着雪橇冲破风雪来到雇主面前。参与“基摩村”平台的双方是企业雇主和猎头公司两个主体,“‘基摩村’不对个人求职者开放”。雇主在平台上发布职位信息,猎头在平台上提供人才候选名单,各施所长,竞相角逐。通过“基摩村”的匹配和推送,雇主评判优劣,选择它认为可靠的猎头公司来参与招聘,也可以节约费用。猎头公司不断拿到业务,获得雇主企业的好评,“它的品牌也就打出来了。”这是“基摩村”目前最重要的业务模块。为此,“基摩村”还提供类似支付宝的支付方式,以便让跨界的雇主和猎头彼此建立诚信机制。除猎头职位的信息匹配,“基摩村”也帮助雇主HR做SNS招聘的培训,“HR可能并不熟悉SNS招聘,‘基摩村’就做普及工作。”这块业务依赖于周欢的主战场:美国最高端的商务化社交媒体Linkedin。“我七八年前就开始在Linkedin经营,现在管理着Linkedin上最大的几个中国社区,可以影响到大概30多万的人群。”周欢定期为HR开设课程,用十年来的人力资源职业经历分享SNS招聘技巧。“基摩村”从2012年10月正式开始运营,之前用半年时间筹备试运营,作为初创期的B2B,“我们的市场还是蓝海(未知的市场空间),一口刚刚咬上去,还没有开始消化。”为此,“基摩村”的决策过程更需谨慎、缓慢,培养市场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一般2C是依靠人传人,短时间内以量取胜。但是2B的话,它有更长的采购过程,所以要有耐心等待客户发现价值,赢得真正的口碑。”猎头行业最大的危险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质与量的关系,这在“基摩村”身上同样适用:“量一放大,质就可能下降。没有质,客户就离开了。”而且,作为对传统行业的互联网改写,周欢希望,“基摩村”能够“既与线下体验接近,又充分体现出互联网的优势”。所以目前“基摩村”两款产品,“以小作坊的做法精雕细琢地微调产品的内部流程,以质取胜,小而美。”目前“基摩村”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设有办公室,员工共三十几人,业务遍布全国,平台上拥有几百家雇主企业和上千家猎头公司用户,每个月发布几百个职位,逐渐获得各大企业的认可。“类似的平台也有,但是各有特色。”周欢透露,2013下半年,“基摩村”会在现有两款产品的基础上,再推出针对SNS招聘的两款新产品进行辅助,“作为另一条主线,方便放量”。最终,“基摩村”想从改善雇主企业内部的招聘流程方面,“打通猎头招聘和SNS招聘。”周欢认为,所有这些都对创业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对互联网徒有热情,但对传统行业业态不够了解,就不容易做下去。”周欢自己也十分小心,“随时都有可能走偏方向,而我希望把这个带得更远。”周欢是“基摩村”的大合伙人,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他带着一贯乐观的语气说道,“做创业企业是游击战术,就要不断快速试错,如果某款产品的推广方法对了,用户接受了,就一下子能做起来……不知道哪里就给你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大数据:电子化媒体的大趋势

“任何互联网平台做到一定规模,都会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大数据。”周欢认为,这正是互联网创业的最终趋势和最核心竞争力。周欢列举了“大众点评网”,它积累了大量用户数据,掌握着消费者的习惯和商家的信息,这些可以帮助感兴趣的商家做好分析、决策和新产品设计,因此充满市场价值。“但是它现在还没有想清楚如何变现,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数据变现意识和生态环境都需要进一步完善。”而大洋彼岸的Linkedin,已经在利用数据做内容。“这是一个异类,它的最初定位是商务化社交媒体。现在呢,很多媒体都不做内容了,Linkedin却往内容方向走,推出Linkedin today 和Linkedin influence,针对商务人士,推送商务信息。它甚至都能够邀请到全球五百强的CEO来给它写博客。”现在的Linkedin读者群比《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的读者群都庞大,因为“它本来就已经有两亿多的在线会员。每一篇推送的文章,Linkedin都可以在后台看到读者点击量、停留时间,分析阅读习惯,将来还可以做更多事情。”周欢非常肯定地说:“这就是做电子化媒体的大趋势:大数据。”这也将是“基摩村”面临的优化任务之一:不断与互联网大数据融合,变现价值。

“底子都是学校打下来的”

采访周欢约在一个周六中午,周欢说话充满热忱,语速很快,滔滔不绝,信息量很大。简单吃便餐的间隙,周欢回忆起大学生活,着重强调锻炼体魄的重要性和实习的重要性。对大一集体拉到南昌陆院的军政训练,周欢感慨道创业是游击战、持久战,必然需要好身体,“底子都是学校打下来的,后天再补比较困难。”而且,“军训是个熔炉,把同学混在了一起,这个感情比别人更深。如果区队更大一点,我可以混搭更多的人。”整个本科期间,周欢也是跨系互动的活跃分子。唯独实习经历令他有点小小遗憾,“如果能再来一遍人生,我从高一就会开始实习。”作为计算机专业的硕士,周欢还建议“每个学生都学会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我们也很欢迎对互联网感兴趣的复旦同学来‘基摩村’实习”。今时今日,仍能看到这些读书时候的经历,在周欢身上留下的印痕。他热情组织复旦校友在上海首创3F(Fudan First Friday)午餐会,积极参加校友创业俱乐部的筹备,他还乐于回到学校,告诫今天的学生,怎样做好职业规划,也乐于与创业校友分享,如何有效利用猎头和互联网,招聘到符合岗位要求的雇员。在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当中,爱斯基摩人冒着极度深寒,奔波于浮冰之上,捕猎海豹为食,他们乐观、勇敢、敏锐、充满智慧……这些品质在周欢身上不逊丝毫,可拿来与创业路上的复旦人共勉。 

来源于《复旦人》第15、16期(合刊)《复旦人》电子版阅览:请点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