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玉梅院士专访

2014-10-29|复旦人物

□文/本刊记者 小也 本刊学生记者 袁晓君

闻玉梅,1934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该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乙肝病毒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为乙肝治疗性疫苗的开创者。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卫生部、教育部等奖项,“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等奖项,并荣获国家“863”高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抗击非典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2013年1月16日,“一健康”基金正式启动,受到广泛关注,仅仅月余时间,已经收到了来自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各方捐款十余万元。闻玉梅院士是“一健康”基金的发起人,也是核心。为此,《复旦人》记者对闻院士就“一健康”基金的话题做了专访。一走进闻院士的办公室,记者就惊喜地看到沙发正上方有一副“傲雪红梅”的油画。与“一健康”设计图中的“梅花”有异曲同工之妙。闻院士告诉我们,这是自己的堂兄、闻一多先生的儿子、著名画家闻立鹏专门给她画的。“我是学医的,字也没练过,我自愧为闻家的人,他们都不愿认我了。”闻院士笑着说到。随着采访的展开,闻玉梅院士开阔的思路,贯通学科的底蕴颇有闻家的气度,而将“大的科学说成老百姓身边的事”,则将闻家女儿的心怀展露无遗。

 复:请您介绍一下“一健康”基金的源起,目前的发展和未来的展望,以及创立基金背后希望传承一个怎样的精神和理想?

与其送礼不如成立一个基金

闻:“一健康”的全称是“一体化健康”。发现SARS以后,原来动物那块是农业部管的,而人的那块是卫生部管的,现在有非常多的传染病都是从动物开始的,当时我就呼吁兽医和人医应该要成立一个联合会,至少应该多多沟通。可以说,从SARS开始我就有了想打破行业界限的想法,后来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我们主编的杂志叫《微生物与感染》,兽医、人医都可以投稿,因为感染必须要把临床和动物感染等方面结合起来。现在国外提One Health,也是从微生物、感染等方面出发。我们也提出要朝这个方向走。渐渐我觉得不仅仅需要医学的整合,还需文科、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融合。前年,我们组织了一次“艾滋病日”的活动,就是我们和复旦的人文社科方面联合举办。我让我们这边实验室和公共卫生那儿做艾滋病的人,以及复旦做艾滋病社会学研究的人联合举办,做得还挺不错。因为艾滋病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或是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综合问题。至于这个想法如何最终成型,大概是在两年以前。我今年虚龄八十,很怕别人送钱送礼或是请客出书等,我很早就告诉他们不要送礼,不要请客,不要出书。与其送礼不如成立一个基金。我想让他们捐钱,一起做一个基金。2011初,当时医科的一个教授听说了这个想法后马上就捐了一万。我说我们八字还没一撇,只是一个想法,一个思路,叫什么名字都还没有想好,就已经有人捐钱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意识到大家还是很支持这个想法的。至于这个基金,我们想做的并不是一个慈善基金,而是想鼓励大家进一步发展医学,促进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融合,以及社会科学和医学的融合。我就把这个想法和实验室的同事说了,和医学院袁正宏副院长交流,医学院及复旦大学领导都很支持我,于是就正式启动了。昨天还有一位我们复旦的教授,不是我们这个专业的,拿了现金来捐钱,真的非常感人。不仅仅复旦,还有武汉大学临床匿名捐钱,清华大学,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教授们,听说了这事,都给我们捐钱。最近我们准备把国家奖励给我们科研团队的一笔钱也捐给这个基金。我问团队中的同事,你们舍得,这可是几百万哪,他们说舍得。大家都支持这个基金,让我很感动。

将大的科学说成老百姓身边的事

上医的传统是“为人群服务”,这个主题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入学的时候会把“为人民解除疾苦”看作目标,现在是“为人民保障健康”。“健康”不是说生了病去治病,而是要学会如何预防。比如我很赞成“婚前检查”,因为这能保障他们自己和下一代的健康。现在很多老年人都会守着电视看养生节目。但是这些节目常常今天说牛奶比人奶好,明天说羊奶比牛奶好,后天又说牛奶不好,让老百姓无所适从,缺少从预防、治疗、药物、社会等方面综合看问题。有些健康节目都是企业支持的,会推销一些他们的药。我们上海的老龄化位列全国前列,老人们非常关心健康问题。而我们有那么多教授,那么多医科、公卫、护理、药学方面的专家,有基础的、临床的、也有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人才,这些资源都可以整合在一起的。比如最近黄浦江上漂死猪的事件,多少人关心,说农业部牵头,可以少些地方利益,我们有那么多专家,是最不偏不倚的,像“猪身上究竟有多少病原体,会不会传播给人?”这些都是老百姓急需知道的信息。这些医学知识跟新闻结合,跟普及健康结合,这就给老百姓一个普及知识的好机会。我们要把大的科学说成老百姓身边的事,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听得进,并且能够理解,这也会给国家省下一大笔钱。我希望通过我们点把火,让大家都来关注“一健康”的理念。

做好宣传,让更多的人支持“一健康”基金

现在, “ 一健康”基金要发展,我认为重点要做好宣传。一方面,我们有筹资的需求,除了复旦,现在我们也得到了各方的捐赠,这些还不够,希望我们复旦的校友、上医的校友踊跃支持,我也特别希望企业能加入支持的行列。不在于捐多少的问题,哪怕捐一千,捐一百,也是对这个事业的一种支持。我希望通过“一健康”基金,能组织和发动更多的人来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促进交流融合并且能有所创新。我们现在主要是和临床医学合作,希望将来药学,生物、化学等都能加入进来。另一方面, 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我希望这个理念能进入社会,不仅仅局限于“复旦”。说到这里,我还有一个想法,我们新闻学院和新闻系校友能不能帮助推一把,争取能够有一个电视的节目,推广“一健康”。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健康问题。做新闻要抢第一、抢创意、抢创新。我们可以推出一个“复旦一健康”的节目,做得好,不仅可以宣传复旦大学,还能通过宣传将这些理念告知大众,告诉大家如何正确预防疾病,也能间接防止遭受一些虚假广告的侵害。因此,用新闻的头脑加上医学的理论实践,把一些科学的理念大众化、形象化是很有意义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