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日上午,时值我校物理学系迎来六十甲子诞辰,由物理学系主办、复旦大学校友会协办的主题为“科学•信仰•成长”的校友特色报告会在光华楼东辅楼202室隆重召开。物理学系师生校友近五百人齐聚光华楼,聆听了这场报告。报告会邀请50-80年代,5位在各自工作领域取得骄人业绩的系友为广大师生校友讲述他们成长的故事,分享感悟。1952级系友叶立润,核试验专家。1956年获复旦大学物理学士学位后,曾任教于清华大学,后任国防科工委某基地研究所所长(21所),少将军衔。他以“我的经历”为题,讲述了自己在核试验领域艰苦的工作环境和饱受磨炼的生活。为了国家的核工业建设,叶老青年时代赴新疆基地研究所开始核物理试验研究,与妻子(同班同学)两地分居三十年,当在场的主持人问到叶老的妻子心中是否有怨言时,她坚定的说:“为了国防建设,国家利益,我们无怨无悔。”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叶立润校友
1954级系友胡思得,核武器工程专家,既是叶老的师弟也是同事。他感念在母系读书期间,复旦给予他打牢了物理学的基础,并培养了他良好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他毕业后一直从事并先后参加或主持领导了多项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突破原子弹阶段、氢弹的研究设计和发展以及核试验的近区物理测试中做了大量组织领导工作,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为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思得校友
1978级系友张首晟和1979级系友沈志勋,同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他们在物理学研究领域的成绩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可。张首晟校友生动地讲述了自己15岁入复旦大学少年班,与复旦同窗相处时间不长但一生难忘的校园时光。他师从杨振宁教授,1987年获博士学位,1995年成为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2006年他提出“量子自旋霍尔效应”,2010年获“欧洲物理奖”,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华人科学家,2011年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2012年获 Oliver Buckley prize。当他谈及自己的儿子目前面临与他演讲题目同样的问题“What would I major if I entered college today”,他坚定地回答:物理学。张首晟校友对母校怀有深情,2005年5月19日,他向母校复旦大学捐赠了1909年祖父张彝在“复旦公学”期间的毕业文凭,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大学毕业文凭。沈志勋校友认为,正是“人文的理念和物理学的视野”使他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他在2000年获世界超导实验物理界最重要大奖昂纳斯奖,2009年获美国能源部劳伦斯奖。
张首晟校友
沈志勋校友
1988级系友何勇,是5位校友中唯一一位转行投身金融业的校友代表,现任平安信托公司副总经理。他强调了理工科,特别是物理学的背景,给了他在金融业工作中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更大的竞争力。他乐意为母系学生的就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要坚定对物理的选择,并努力实践,物理给予学生的是广阔的视野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何勇校友
正午时分,在场师生校友对五位系友的精彩报告致以热烈掌声,大家纷纷感到受益匪浅,意犹味尽。《复旦人》编辑部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