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源:不辜负人生的黄金后期

2017-10-10|复旦人物

9月28日,“时代成就人生”复旦大学77-78级校友返校活动举行。800余名校友从世界各地回到母校,共忆火热青春岁月,共叙师友同窗情谊。

1977级原上医临床医学系校友、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十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伦琴(上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复旦大学原副校长冯晓源作为校友代表人生感言。



“远山秋云乍起,平野渐次苍黄”。四十年前,1977年,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看似平淡的秋天里,听到了来自党中央关于恢复高考的振奋人心的消息。四十年后,作为七七级上海医学院的校友代表站在大家面前,我有点诚惶诚恐。

今天站在这里,我满怀感恩之情。

感恩四十年前,邓小平先生及党中央的英明决定,开启了民族复兴之门,也改变了我个人的命运。我还记得当年到学校报道的情景,我所在的工厂派了厂长用的吉普车,把我们送到了学校。由此开启了本人作为一名上医人,作为一名医生的职业生涯。

感恩在上医象牙塔里的时光,学校恩师对我的教育,授我以知识,把我从普通工人变成了知识分子。上医的一批教过我的名师,石美鑫院长、左焕琛老师、査锡良老师、班主任陈玉华老师、外科的朱锡琪老师等……他们至今是我人生的楷模,精神的标杆;至今上医校训的核心:“严谨求实”深深地影响了我们每一天的工作。

感恩在华山医院的三十年风雨同路,我的导师陈星荣教授等前辈对我的栽培提携,传我以医术,让我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我个人也才能在影像医学领域有所发展,有所成就。

四十年前恢复高考可以说给了我们这一代当时的年青人最好的机遇,给了我们开创事业的本领。春华秋实,处在人生收获的季节,盘点过去岁月的每个阶段,除了感恩,我也感慨万分。刚刚因为意外离开我们的钟扬老师说:“人生没有绝对,不必等到临终才来回首自己的人生,只要把每个年龄阶段该干的事都干了,就能不负人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非常敬佩钟扬老师的这种人生观,因为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之中,都不可避免的需要思考、寻找人生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我相信,我们今天在这里聚会的目的,并不单纯是为了回顾往事,沉浸在过去的辉煌里,或者是探讨养育孙辈的心得体会。如果人生分几个阶段的话,我们大概处于“黄金后期”,大家注意不是“后黄金期”,我们还没有过完黄金期。今天我们也应该来探讨如何在“黄金后期”迸发更大的能量,继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退休之前,我们把人生的“黄金时期”用在为国家服务,为学校工作,极尽所能的发挥我们的人生价值。但当我们退下来后,是不是还要在原来的工作岗位继续奋斗?是不是还要继续在体制内消耗资源?我想不如把空间和机会留给后来者、年轻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要相信下一代一定做得比我们更好!而我们这辈人曾经站在时代的潮头,领社会风气之先,今天仍然应该去做一些创造性的、开拓性的事。

英国作家莫里斯在“人老了是什么感觉”一文中写道:“……当你慢慢老去的时候,你可以变得更加达观,更不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也不再自我怀疑,甚至修行来了可以犯错的权利。”

退休之后,我出来创业了,成立了自己的医师集团。关于创业,我收到了颇多微词。有人说我六十岁后创业是不是有点冒险,但我想,我只是在做一件和原来不一样的事情而已。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对医师的价值评估问题。我们都知道,一直以来,医师价值是被低估了,但社会舆论也好,实际情况也罢,都很难单纯从体制内来改善。我想,在现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工作模式不断创新的时代,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建立不同的机制和平台,合情合理合法地重新评估医师的价值,让医生重新找到合适的位置。建立这样的平台需要打通体制内外的壁垒,使医师这个国家的稀缺资源更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我们上医校歌中所唱的“为人群服务,为人群灭除痛苦”的宗旨。

这个事情很难,但再难也要有人来试,来做,来吃螃蟹的。我已经一把老骨头了,但我自恃有点经验,不怕试错,不怕走弯路,唯一令我担忧的,就是错失这个宝贵的机会。

所以,走上创业之路后,我像所有的创业人一样,四处奔波、披星戴月、枕戈待旦,只有这样,我才觉得没有辜负我人生的“黄金后期”,也没有辜负时代给我的机遇,没有辜负母校对我的培养。

我们这代人年轻时心怀梦想,理想飞扬,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是满腔热血。虽然现实很骨感,虽然梦要醒,但只要梦的温度还在,我们就不能说以前的“梦话”是不算数的。虽然理想也会破灭些许,但只要理想的火种还在,我们就不会放弃。这一切,都是四十年前那场重新开启的高考教会我们的。

不管是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还是在国家发展日新月异的未来,不管我们多大年纪,希望我们都还能保留些理想和梦想,保留些我们那个年代的纯真,继续我们的“黄金后期”生活,继续为这个国家,为我们的母校做点有益的事。曹操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大抵也是同样的意思,与诸位共勉。

谢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