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美国首都华盛顿,风和日丽、气候宜人。美国东部时间5月7日上午,来自世界各地的近400名复旦校友齐聚华盛顿郊外的万豪会议中心。上午9时许,复旦大学第十二届世界校友联谊会在美国华盛顿隆重开幕,这是复旦首次在海外举办世界校友联谊会,也标志着复旦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所在海外举办世界性校友活动的高校。
本次“世联会”由华盛顿复旦大学校友会和华盛顿上海医科大学校友会承办,美国各地校友会协办。秦绍德、王生洪、彭裕文、许征、陆昉等校领导出席大会。不少院系也派人参加,与院友共叙情谊,介绍学院发展,并为后续人才引进工作创造机会。
开幕式由华盛顿校友会会长尤伟顺主持。开幕式上,宣读了海内外校友会、校友和兄弟院校校友会的贺电、贺信。美籍校友Madelyn Ross,中国驻华盛顿总领事陈雄风,马里兰大学校长C.D. Mote,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秦绍德先后致辞。秦绍德在致辞中表示,校友是一所大学最宝贵的财富。复旦大学与复旦校友血脉相连,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校友尤其是海外校友的大力支持,母校的发展进步也是对校友的最好回报。
开幕式后,世联会按传统举行了校友高峰论坛。两位复旦杰出校友——IMF总裁特别助理朱民、哈佛大学统计系系主任孟晓犁教授,分别就世界经济和高等教育中的前沿话题做了主题演讲。随后,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陆昉和美国国务院主管十万留学生来华项目的主任Carola McGiffert,就中美教育和学生交流话题进行了坦诚的对话。当天下午,20多位不同领域的复旦优秀校友,分别在金融论坛、技术与革新论坛、生物医药论坛、青年领袖论坛上发言,与世界各地的校友分享经验、互动交流,探寻全球相关领域的发展走势。
在当天的大会上,学校特别表彰了美国各地校友会推荐的杰出校友冯静贞、张治道、吴英蕃、朱剑华、马克任、周谷声、郦永刚、王坚、孟晓犁、彭承、卞敬玲以及华盛顿校友会全体人员,感谢他们对复旦海外校友会做出的无私贡献。
据介绍,多年来,复旦大学坚持举办世界性的校友联谊活动和论坛。目前,复旦世界校友联谊会已经成为中国内地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大学校友平台之一。“世联会”承办引入了“申办-竞争”机制,每两年举行一次。海内外各校友会可根据各自情况,提出承办申请,提交办会方案,由海内外校友会投票推选,确定下一届世联会承办校友会和承办地点。这种机制确保了世联会承办工作的公平、公正与公开,既尊重了广大校友的意愿,也保护了校友的切身利益。今年的“世联会”得以在美国举行,就源于华盛顿校友会在两年前申办成功。
大会最后,许征副校长宣布,经过校友会会长联席会议的表决,下届世联会将于2013年在甘肃兰州举行,邀请校友两年后在兰州相聚。本届世联会在全体高唱校歌中圆满结束。
花絮1:老校歌作者后代触动全场最感动的时刻 当天的世联会上,复旦大学校歌作者刘大白的外孙女刘嫄博士,动情地为海内外校友朗诵了复旦校歌歌词。当“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的声音响起,现场的400余位与会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之后在刘嫄博士的带领下,全场校友起立高唱校歌。熟悉而动人的旋律,把阔别祖国和母校多年的校友的心,重又拉回了上海东北角的复旦校园和求学的青春岁月,全场也迎来了当天最感人的时刻。几位已经白发苍苍、在国外生活了数十年的老校友不禁热泪盈眶。 花絮2:外籍校友特别感谢老校长 George Mason大学主管中国事务的老师、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复旦就读及任教的Madelyn Ross女士在当天的开幕式上致辞。她回忆了当时在复旦的生活和工作,特别感谢了苏步青和谢希德两位老校长对外国留学生的关心。 花絮3:高峰论坛纵论前沿话题 朱民校友在题为《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新兴市场经济的新挑战》提出,国际经济形势正在经历两个深刻的变化。其一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近一百年的历史并不能表明内生的产业结构的调整能自发形成;其二是生活方式的调整,人类社会需要环保的生活方式,而向美国学习生活方式并不可取,中国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模式。 而孟晓犁教授则以谈话的方式,为大家介绍了哈佛通识教育的“6C”理念:市民意识(Citizenship)、同情心(Compassion)、创造力(Creativity)、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触类旁通(Comprehensibility)和沟通(Communication)。 花絮4:对话美国国务院“十万留学生”来华项目官员 2009年1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时,在上海与中国大学生交流时表示,美国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向中国派遣十万名留学生。这一开创性的教育交流项目,将对中美关系及中美相互理解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在当天的复旦“世联会”高峰论坛上,作为论坛的压轴议程,美国国务院负责该项目执行的官员Carola McGiffert女士与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教务处长陆昉教授就此话题展开了坦率而深入的交流。 在对话中,McGiffert女士表示,中美两国青年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两国领导人的交流,尤其是当人类面临着核电危机、气候变暖、能源安全、货币问题等诸多全球问题时,青年人更应该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她承认,在推动海外留学生方面,中国比美国做得更好、更早,现在美国需要更多的资金和资源特别是私人资金,来支持美国学生赴海外留学。 陆昉教授表示,现在中国每年约有十万学生到美国留学,而2008年、2009年,美国来华留学人数也分别达到1.9万多人和1.8万多人,是来华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仅次于韩国。中美互派留学生意义重大。 据他介绍,目前美国留学生占复旦留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数量已经超过欧洲留学生,仅次于韩、日,排名第三。多年来,共有 3000多名美国学生曾在复旦学习,其中也不乏现在美国政界、军界、学界的知名人士。而美国推出“十万留学生”来华项目后,2010年6月,复旦大学正式成为了上海市的美国学生培训基地,并开始第一期美国大学生暑期培训项目,接受了康奈尔、乔治敦等美国大学近40名学生在我校进行暑期学习。 陆昉认为,中美学生的交流,亟需构建一个交流平台。而语言问题当前仍是中美学生交流的一个重大的障碍。他表示,复旦已经努力着手解决语言障碍,目前复旦已经建立了众多以英语授课的课程,并在专业课程领域引入更多英语教学,通过全英文授课取得硕士学位在复旦已经成为可能。据悉,2010年,参加我校各全英文硕士授课项目的国际学生数已接近200人。 来源:复旦大学新闻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