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淑杰 复旦大学新闻系校友,南方都市报见习记者
11月25日,筑梦“一带一路”共建“粤港澳大湾区”高峰论坛暨第十五届复旦大学世界校友联谊会在广州珠岛宾馆举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和挑战”产业论坛中,6位来自学界、商业界、法学界等领域嘉宾发表主题演讲,为湾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不同城市应找准自身定位
25日下午,“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和挑战”产业论坛在珠岛宾馆热烈开幕。偌大的会议厅中坐满了慕名而来的参会者,主办发不得不在门口都摆满了椅子。复旦大学珠海校友会会长吕荣建幽默地说:没做任何推广就来了这么多人,看来我们的嘉宾都是自带粉丝的。
粤港澳大湾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各方瞩目。但湾区内的“9城2区”如何互联互通、协调发展则成一大挑战。在论坛中,嘉宾们指出,各城市应该找准自身定位,共同推动湾区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中山市委常委,89级复旦校友方维廷认为大湾区发展中,中山市将明确优势、找准定位。他以中山为例,中山市实体经济优势明显,如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健康医疗等支柱产业蓬勃发展,辖区内3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具有集群效应等。未来可以通过加强互联互通、改善交通基建、建设多层次合作机制等路径有效融入大湾区协同发展。
今年9月,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89级复旦校友庞川正式成为澳门特区第六届立法会议员,他认为“一国两制”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最大制度优势。
他说,一直以来,澳门特区经济高度依赖博彩业,加之土地匮乏、人口密度高,造成澳门产业多元化发展受限、年轻人就业面窄、休闲旅游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推进,将为这些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湾区经济发展中创新性的制度建设也会为澳门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制造”到“智造”,鼓励科技创新
纵观纽约湾、东京湾等世界著名湾区,无一不是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也离不开一流大学的科研支持。今年8月,复旦大学和广东珠海合作建设“复旦大学珠海健康创新研究院”,在生物医药、信息、新材料等高技术领域,承接和落实复旦大学相关研发成果的转移转化。
25日论坛上,复旦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周曦介绍了复旦大学的产学研转化情况。他说,复旦大学将研产转化定义为“前孵化”,即解决科研转化孵化前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通过创新性启用“双基地”、团队持股等方式,调动研究者和创业者积极性。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陆德明教授则认为,粤港澳湾区应该做强智能产业制造功能,实现从“硅谷”到“硅三角”的转移,让智能产业制造成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不过,珠海市斗门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93级复旦校友麦彩虹也指出了当前珠三角港口区存在的问题。她说:“珠三角港口群依然存在定位不清、港区划分不明、重复建设、岸线资源浪费等问题。”她认为,当务之急需要加速开发建设一个能充分满足大型吞吐能力,具有龙头引擎作用的超大型深水主枢纽港。
此外,北京大成Dentons律师事务所中国区副主席、89级复旦校友徐永前也介绍了在国家六大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