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总以为庐山作为“教育名山”是指古代书院文化,后来我开始静下心收集庐山的相关逸闻轶事的资料时,却发现了很多庐山近代教育办学方面的事情,如我首次整理的“庐山越南子弟学校”、“芝罘教会学校”、“中南军区干部子弟学校”,再加上很多人研究过的“美国牯岭学堂”、“交芦精舍学堂”等,我感到庐山不仅仅拥有古代的著名书院,拥有民国时期的名震全国的军事政治训练机构,作为近代教育也拥有丰富的内容。 最近我居然发现中国顶尖级的大学——复旦大学在庐山也留下了办学的经历。 那是在1937年。彼时的复旦,与其他众多高校一样,处于在战火纷飞中寻找安全栖身之处的境遇。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日军进攻上海,复旦大学校舍多处被炸。“八一三”淞沪抗战后,国民政府教育部指令上海复旦、大同、光华、大夏四所私立大学组织联合大学内迁。后来大同、光华因故退出,复旦、大夏则遵部令组成“复旦大夏联合大学”。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而大夏大学则创建于1924年,因厦门大学发生学潮,反对施行殖民地的奴化教育,要求改革校务,部分教授联名辞职,329名学生签名退学。后由厦大教授9人在上海筹建新校,定名大厦大学,“大厦”即“厦大”之颠倒,后取“光大华夏”之意,改名大夏大学。 复旦与大夏联合组成的复旦大夏联合大学分为两部,第一部以复旦为主体,迁往江西庐山;第二部以大夏为主体,迁往贵阳。这是中国抗战时第一所命名联合大学的学校。庐山第一联合大学由钱永铭任校长,吴轩南任副校长,吴泽霖任教务长。1937年9月,联大第一部在上海报刊上刊登“通告”,其内容为:“本联合大学决定开办第一第二两部。第一部定于十月二十五日在江西庐山牯岭开学,设立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社会学系、史地系、新闻学系;理学院:化学系、数理系、土木工程系、生物学系;法学院:法律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教育学院:教育行政系、教育心理系、社会教育系;商学院:会计学系、银行学系、工商管理系;师范专修科:史地组、自然组。凡我复旦、大夏两校新旧同学,望于是日前到牯岭校址报到。两校学生现居上海者,于赴牯岭以前,望至海格路复旦附中内联大上海办事处登记。第二部设于贵州贵阳,开学日期容后公布。他校学生愿来联大借读者,可携带证明文件及二寸半身照片三张,往牯岭本校或上海办事处接洽。” 1937年10 月,当时复旦的重要档案、文件、部分贵重仪器、图书和设备,装成了10个大木箱,从淞沪铁路江湾火车站出发。副校长吴南轩带领百余名学生,直奔南京,浩浩荡荡向江西方向出发,以复旦为主体的文、理、法、商、教育19个系科迁至江西庐山牯岭。1937年10月22日,联大校长钱永铭(复旦)、王伯群(大夏)为刊发联大校印报教育部的呈文:“呈为呈报事:窃本校在江西庐山择定校舍筹备就绪,现定十一月一日开学,八日上课,并刊学校钤记一颗文曰‘复旦大夏第一联合大学钤记’,又校长小章一颗文曰‘复旦大夏第一联合大学校校长之图章’,即日启用,理合具文呈报,仰祈钧长鉴核,准予备案实为公便,谨呈 教育部部长王 复旦大夏第一联合大学校长......”。 11月,联大第一部借庐山普仁医院为校址,租胡金芳旅社、严仁记等旅社等处为宿舍,师生800余人开始上课。校方又呈文江西省政府请求协助在九江县莲花洞附近征用千亩土地建校。随着中国军队撤离上海,日军西进占领沪宁沿线城市,兵锋直逼首都南京,庐山震动。此时学校已囊尽粮绝,恰巧国家教育文化救助组陈立夫组长路过庐山,吴轩南闻讯后,连夜在严冬皑皑的白雪中,由工友提着灯笼,边跌边走,终于见到陈,雪中求炭,借得一万元回寓所,马上传令第二天下山奔赴武汉。后经复旦领导层几次研究,认为武汉地处华中要地,交通、住所一定很紧张,开支较大,最终选择先到宜昌,再由宜昌迁至重庆。
原胡金芳旅社 现云天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