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级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刘瑛:修身自律,治学不止

2024-04-26|校友走访


08级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刘瑛:修身自律,治学不止
文章来源:2024年复旦大学校友走访活动

走访同学:2023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陈雨珊


刘瑛:本科学习国画;硕士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考古专业,课程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同步;2008级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生。现为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正高教授,并负责校内研究所,编制相关专项课程,融合艺术人类学和考古内容,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Q1:
请问您当时是出于怎样的考虑选择来到复旦读博呢?


在复旦我上的是郑元者先生的艺术人类学,属于中文系蒋孔阳先生的美学系统,因为我之前的专业是美术和考古,是以实际操作为主的,但理论方面是有一些欠缺的,所以我又来到复旦读了四年博士,把理论这一部分给补上了。当时我的理论功底不是特别强,就比如说我们当时必修的一门课是康德的三大批判,哲学系这些课有30%我是听不懂的,等到做了实践和理论之后再回头看康德的三大批判或者是荣格的精神分析和美学分析的时候,就会好一些了。


Q2
:请问您当时在复旦的阅读情况时怎么样的呢?


我们进校门的时候,郑元者先生算是我的恩师了,他知道我的理论功底比较弱,所以他给我列了100本书,并要求一个星期写两篇各一万字的读书笔记出来。这100本书里包括了艺术,比如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还有音乐、戏剧(《演员的自我修养》)、文学以及美学、哲学等书籍。我至今还留着这100本书。


读书笔记要写得像论文一样,要有理有据地找很多资料,并把它展示出来,如果你写得不过关,就会被老师打回来重写。


做读书笔记的过程很痛苦,做完很欣慰。在博一的时候,我看书看得很慢,后来在老师的点拨下,看快了,看多了,就会发现平均看一本书好像只要半个小时就能搞懂,看书能力得到了很强的锻炼。


Q3
:能简单介绍一下您大学生活的一天吗?


当时我们住在北区研究生宿舍,通常情况下早上6:40起床,然后下楼吃完早饭,上来拿着书和包就去图书馆了。中间会找同学一起上课,不上课的话,就会在图书馆占个位置去找一些资料。下午通常会和关系比较好的同学一块儿打羽毛球,或者去北区体育馆锻炼一下。到了晚上就开始写论文,整理这一天找到的所有资料,11点时会听一会儿BBC


我是那种比较自律的人,我觉得我周围的同学也都很自律。我们在复旦的时候真的都养成了很自律的习惯,如果纯躺平或者看了半天手机后你一定会受不了,然后就一定会拿起书本,自己去找事情做。当时导师也有特意的安排,比如说张同学的论文写得很好,他就告诉我说:刘瑛,你去把这篇论文从头念到尾。回到宿舍后,我就会问她这篇论文是怎么弄的结构,她会给我说一下,我就会去改我的。另外,宿舍里的四个女孩都很自律,我们除了一块儿研究怎样写论文,还会研究五角场周边的美食。我们彼此之间都没有特别的私心,相处得很好,直到现在也很好。


Q4:
请问您觉得在复旦学习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或者说在复旦的学习给您带来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就是你进到复旦后,会发现每个人都很努力。比如上课,一些比较热门的课程你要坐到楼梯上来听完。我还记得当时听了《道德经》和有关康德的一些课。你会发现这个氛围会推着你走。还有,当时我们还给老师做助手,开会时就会被“逼”着就算腿在下面打哆嗦也要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不然就会感觉所有的老师都在向你行注目礼。这些助教的工作还是蛮锻炼人的,所以我对在复旦的四年还是很感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