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9日上午,化学系77-78级校友返校活动在复旦大学化学系如期举行。时隔40年,化学系老校友重聚一堂,一同回忆起过去的峥嵘岁月。
化学系系主任贺鹤勇老师首先向77、78级的学长学姐们表达了热烈的欢迎。他向校友们介绍了化学系的总体情况,提到目前我校化学系的学科文章水平与应用研究能力在国际上都有着较高的认可度,研究生、本科生的培养也为化学系发展提供了坚定的后备力量。贺老师还介绍了化学系筹划建设的新化学楼校友厅、承诺基金会项目,旨在通过校友活动让校友们感受到母校的温馨氛围与亲切关怀。
曾经的恩师谢高阳教授则分享了一首自己创作的诗词,朴实而充满真意的诗句,饱含对77、78级校友们的祝福。随后,谢老师谈及了往事,他回忆道,77、78级学生的入学是化学系全体教职员工的强心剂,教研室里的教师为了做好准备迎接新生,学习国外新的教材,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当时印刷室来不及印刷,(习题)都是我亲自晚上用纸把题目抄下来的,给你们这一届学生备课我花了很多很多精力” 。“这一届同学很用功,教师也非常卖力,在化学系的教育史上留下了关键的一笔”。谈起师生间共同的回忆,谢老师频频哽咽,对学生们的关怀爱护之情溢于言表。
范康年教授以亲身经历回忆了改革开放时期实施的CGP项目,展现出复旦化学人与国际水平接轨的奋斗决心。作为在场校友们曾经的老师,范康年老教授分享了高考刚恢复招生与校友们在校时学习生活的往事,现场笑语声声、气氛十分融洽。
随后,老校友们坐车前往江湾参观了宁静隽永,生机盎然的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在参观江湾校区的新化学大楼的过程中,老校友们感受到了新世纪复旦的强烈脉动,并对化学系师生表达了真挚的祝福。
最后,校友们在江湾校区门口合影,为这次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科生感想:
签到的时候,有一位校友问我,有没有那种胸口写着“复旦大学”四个字的纪念服。我忽而意识到,77、78级校友入学,是在一个校园奠基石尚未被发掘的年代,他们心中理所应当的是“复旦大学”这四个字,而我们所根深蒂固的,是篆体“复旦”校徽。今天,我身着大红色的复旦校名文化衫,正胸口那醒目的篆体“复旦”校徽,与老校友心中那无比神圣以至于至今牵挂的“复旦大学”四个字,相遇在了一起,这是何等奇妙的事情啊。作为实物的,复旦人心中的校园文化符号,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但它们背后所承载着的精神气质,所积淀着的精神内涵,则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而正是这种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复旦精神,一点一滴地改变着这个世界,造就了今天,也将开创更好的未来。
——化学系2014级本科生金晓阳
今天我作为志愿者参加了复旦大学77-78级校友返校大会,我的任务是迎接化学系的62位校友报道。在那个时代,他们作为恢复高考后的先驱者,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 考入了复旦大学,心中顿起敬佩之情。如今,他们或许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过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但看得出,当他们再次见面之时,他们发自内心的欢笑,他们见面时的热情,无不流露出他们此时的快乐。四十年的友谊,依旧那样的浓郁,没有随着时间褪色。若干年后的我们,在此相聚的时候,又会是怎样的场景呢?
——化学系2014级本科生王金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