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簇拥着一起讨论的“复二代”与蜿蜒的特展队伍共同成为了上海博物馆外的风景线。“这是印着亚历山大大帝头像的银币……这是奥古斯都的石膏像……” 10位“复二代”小朋友尚未进入大英百物展的展厅,便拿着展览的宣传手册逐一辨识照片中呈现的文物,热烈地讲起上面的知识问答题来。为了更好利用此次观展之行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小朋友们之前没少做功课,有的甚至早早决定了自己要重点欣赏的实物。“我第一个就要看也门的青铜手!”看着对历史文化兴致盎然的“复二代”们,此次人文之旅的领队1987级文博学院校友王丹似乎看见了自己儿时的影子。“好奇心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
在展厅门口初见佘盆梅海特木乃伊的棺椁时,小朋友就争先向王丹询问起文物的保存与运输。“别看棺椁外这个四四方方的玻璃箱似乎构造极简,里面涉及的保湿恒温技术复杂得很,造价不菲。”结合着自身在大英博物馆担任研究员的经历,王丹同“复二代”们生动地谈起文物的端持手法、灯光布置。孩子们听后对他丰富的文博研究经历惊叹不已。走过人类文明的开端,“复二代”们进入了本次展览的第二部分——“最初的城市”展区。从苏美尔古城出土的里拉琴、刻有史诗的《大洪水记录泥板》映入了孩子们的眼帘。
“这是象形文字?”“我觉得不是。”“复二代”们又一次七嘴八舌地讨论开去。“这其实是从前两河流域文明使用的楔形文字。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王丹指点着石板上的文字说道,“想知道现代人是怎么读懂楔形文字记载的大洪水史诗故事吗?”王丹耐心地向孩子们介绍起考古上的重大发现、古代文字
翻译的重要媒介——罗塞塔石碑和石碑发掘时的奇闻。“文明、文化、知识都蕴藏在这些珍奇的文物里。”1995级微电子系校友的孩子徐天朗小朋友觉得自己通过直观欣赏人类智慧结晶的机会享受到了被知识充实的满足感。
历经“权力与哲学”、“仪式与信仰”、“贸易与侵略”各板块,在王丹的陪伴讲解下,“复二代”对人类的知识探索、科技发展、艺术创造、交流冲突有了感性的理解。观展结束后,“复二代”在上博外的长阶上总结分享了自身观看百物展的体验。受到一位“复二代”手中的百物展纪念章启发,王丹进一步就自己研究的古钱币领域拓展了孩子们在钱币学方面的知识,教会了孩子们区别纪念章与纪念币的一项体现国家垄断性的要件,即面值。“大家学会怎么辨别medal和coin了吗?”在一声声“学会了”中,“复二代”收获的不单有精致的百物展纪念品,更有可贵的知识与求知欲,一步步在人文的气息中为自身学养奠基。
除了与“复二代”一同观看大英展百物展外,9月16日下午,王丹校友还在蔡冠深人文馆与文博系的学生、校友们讲述了他与博物馆的故事,就博物馆教育、大英展、游学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从王丹校友的言语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母校的热爱、对文博专业的热爱,对博物馆文化的热爱,他也借此机会鼓励大家重视博物馆教育,发扬光大中国的博物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