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与鲁迅:我的文学起点——第十五期校友讲坛

2013-04-08|地方校友组织新闻

2013年4月8日晚6:30,由知名杂文家陈四益主讲,中文系郜元宝教授担任嘉宾主持的第十五期复旦大学学生会校友讲坛在袁天凡报告厅顺利开展。袁天凡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复旦学子热情高涨。

陈老曾是复旦中文系的学生,讲座伊始,他便以一个长辈的身份向青年学子说起他在复旦的那段岁月。从报考到录取,从拜师到个人的发展,每一件或大或小的往事都闪着精致的光芒。光阴中的往事虽然遥远,却仍然清晰地印刻在陈老的脑海中。无论是浓浓的师生情,还是对校园趣事的回忆,甚至对特殊时期的再审视都让在场的青年领略到陈老人格的魅力。提到在复旦收获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时,陈老特别强调学习到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可见他对青年的关怀。

之后,他向学子讲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轨迹。从毕业后在复旦话剧团担任团长到留校教书,再到文革时期下乡,最后转战新闻界,成为《瞭望》副主编,开设杂文专栏。与此同时,他能够以杂文为投枪,投向现实,官场弊习,世间丑恶,毫不留情,对此他表示:“这个社会唱赞歌的人太多了,我宁可去做那个提批评的人。”

陈老是原《瞭望》副主编,有十分丰富的记者和编辑的经验,同时也是优秀的杂文家,他将工作和学术之间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郜元宝对此提问道:“一般记者满足于报道社会现象,谈不上与文化历史结合。那么您是怎样走好这样作家化且视野多角度的记者道路?” 陈老说:“在《瞭望》当主编时,我发现和文学、艺术界不同领域的大家接触的过程中,你的眼界谈吐要开阔,要能让他们信服,他们才会把好稿子给你。”陈老态度坦然,令人印象深刻。

陈老受鲁迅的影响颇深,早先他曾坦言《呐喊》是改变他人生的书,而自己写作好像只是重复鲁迅做的事情,这般谦逊之态令人肃然起敬。他在讲座中曾感叹:“我总觉得我们去古未远。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就是我做事的标准。”他期待的是社会的进步,而这也是基于我们整体国民性提高基础上的跨越。“鲁迅先生的很多事,你们老师不会给你们讲。你们不要以为鲁迅一天到晚都是横眉怒目的。事实上他很多的见解都非常犀利,我们当代的很多问题在他的笔下都无所遁其形。”他对鲁迅国民性分析的高度赞赏可谓是给当代青年读鲁迅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学子们争先恐后将请教这位长者,而在回答过程中,不仅陈老答得精彩,郜教授与陈老的观点也擦出了一些火花。当学子问道:“非理工科的学生怎么提高语文素养?大学开设国文课真的会对文学素养有很大的帮助吗?”陈老答:“你想想在这个社会你体验到什么,想改变什么,希望明天变成什么样。把这些东西写出来,你就是好的文学家。我觉得写作提高是自然而然的事。”而郜元宝教授则表示:“你如果真的希望自己语感好,文字功夫好,那么你就得见识高,敏感,对文字有洁癖。而这样的人生活在满是文字污染的当今,幸福感会很低。”两种迥然的观点带来多元的启发。

郜元宝问陈老:”我最近写了篇文章,一直被人家骂。人家甚至叫我挥剑自宫。一篇叫《小说不是全部》,一篇叫《由莫言看鲁迅》。我的一个小说家朋友说我用鲁迅批判现代文学,是昏头了。鲁迅到底是不是有时间性?”对此,陈老言:”我只想说一句话,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分析永远不会过时。”可谓是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陈老又说:”这几年的教育让我很失望,大学的口碑越来越差。以至于北大的校长被免职了,北大一片欢腾。我觉得不要把大学都办成培养思想纯正的人,而是要培养学术思维有创造性的人。都一致了,就没有发展了,于是整个民族的思想保护都只有几个人的声音。这是非常危险的,社会也是很难进步的。”

当学子问到自己心爱的杂文,陈老表示:“杂文问题应该是多样的。”,“生活体验结合读书,那么生活体验会更加深入,读书也就活了起来。我喜欢读杂书,是受鲁迅影响。杂文就是把各种各样的文化汇编。杂文要有文采、思想,以个别见一般。可以盘古,也可以说今。”

以前,透过笔锋,我们窥见的是一个犀利,尖锐的杂文家陈四益,将投枪投向现实,将利剑刺向黑暗;而现在,侧耳聆听,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仁慈,恳切的长者陈老,用思考点亮灯火,用关怀引导青年。

讲座接近尾声,学子们仍然意犹未尽,眼前“年过耳顺而犹未顺”的长者的人格与魅力让人佩服。 这一份淡然与睿智是岁月沉淀后最香醇的美酒,是历经沧桑后仍闪烁的光芒,让人不忍远离。

聆听人生经历,品味人性智慧。校友讲坛为我们打造的正是这样一种交流学习的平台。让我们在复旦共同起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