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上午,新闻学院77、78级校友返校活动在学院101教室隆重举行。时隔多年,30余位校友重返新闻学院。
新闻学院副院长张涛甫老师向77、78级的学长学姐们致以敬意,并向他们介绍学院近年来的发展概况。张老师谈道,77年、77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希望年轻的学子们能从校友们身上多多学习。 随后,校友们移步至学院中庭合影留念。留影结束后,部分校友随志愿者参观校园。与此同时,于起翔、朱大建、刘学渊和雷刚四位校友总编围坐在101教室,和台下的同学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求学故事和人生思考,“传播名记育新人:总编进课堂”环节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始。 于起翔学长首先讲述了他的故事。当年他从广西考到复旦,毕业后回到家乡的广西日报工作。面对从上海到广西的心理落差,自嘲“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但他想着“如果在那个地方哭出来就会沉沦下去”,就是凭着这样一股“咬着牙不服输”的劲儿,他写过的许多文章都刊登在了广西日报的头版头条。于起翔学长谈道,复旦的同学都很优秀,但同时也要放平自己的心态,艰苦的工作环境也是另外一种富矿,换个思路就能干出来。
朱大建学长在担任党刊《宣传通讯》主编之余,还利用时间外出采访,写了几十篇报告文学,其中一篇获得过“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此外,他还尝试学习本不擅长的言论写作,甚至在2004年时修读了复旦的EMBA。他以自己广泛的涉猎面,勉励青年学子要保持一颗好奇心,拓宽基础面,不要仅仅满足于新闻系的几门课,多读书,多写作。如此这般,就算现在传统媒体的影响已经降低,也能够适应不同岗位。 刘学渊学长则向同学们娓娓道来了三个故事,提出敢讲真话、独立思考、重视修养是新闻工作者应当具备的素质。他曾在人民日报报社工作了34年,担任过人民日报社的研究部主任、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首席专家,也曾是《新闻战线》总编辑。他希望同学们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要有敢为真理而斗争、为新闻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最后发言的雷刚学长回望了自己36年的新闻工作经历,他谈到自己在复旦得益最大的是道、是做人,是新闻理想和研究新闻的规律,以及思维和思辨的能力。雷刚学长感慨如今的中国经济井喷发展,他回忆道:“当年在五角场喝4分钱一杯的啤酒,吃5分钱一个的鸡头就很享受了。”媒体发展迎来了最好的时代,但也是“最坏”的时代。传统媒体哀声一片,新型媒体风声水起,但雷刚学长认为经历这个时代是一件幸事,因为可以观察到一个社会由乱到治、由不理性向理性发展。他送给青年学生六个字“率真、执着、处下”,以此作为勉励。 活动的最后是精彩纷呈的互动环节。当被问及毕业后如何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抉择,于起翔学长说道:“任何单位里面最本质的东西都是分析研究,研究分析、解决分析的方法。”而在回答“党报如何平衡吸引读者和正确舆论导向”的问题时,刘学渊学长谈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出现矛盾时,必须以社会效益为主。 问与答之间,两代新闻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整场活动在意犹未尽之中圆满收尾。本次活动同时作为新闻学院“走进新闻传播”系列活动的一环,77级老学长与新生同学面对面交流,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了复旦新闻人的责任与担当。 供稿人: 新闻学院 转载自公众号:卿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