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包香饺慰老师
----回忆外文系杨烈教授
新闻系78级 徐敏子
转眼又到了杨老师的生日了。往年在上海,老师总先作好了自贺诗,然后由弟子步韵作和。来美国后,我曾两次收到他远隔重洋寄来的诗章,却从未作答。自然是去信祈求谅解:因为忙,因为诸事的尚未安定;却心中常感不安、歉疚,惶惶然似作了什么对不起他的事。
前不久我终于写了一首七言诗遥寄上海,也算了却一桩心事。
冬去春来又一年,转眼已是四月间;
身在金山心弛远,隔洋遥望祝华诞。
复旦园里师生谊,饺子社里朋友情;
推心置腹长谈后,情谊更上一层楼。
如今骄子各四方,独留老师在海上;
山阴*斗室四海连,梦里又回似从前。
常忆当年相聚日,读罢诗章又和面;
韭菜香味犹可闻,老师笑脸常浮现。
平生坎坷多悖意,心中憾事有谁知;
但愿来年重聚日,再包香饺慰老师。
*山阴-老师家在虹口区山阴路
与杨老师的友谊始于复旦大学。当年我在复旦新闻系就学时,杨老师接连两年为我们上外国文学课。我那时先后担任学习委员和这门课的课代表,与老师的接触便多了些。老师是典型的大学教授,纹丝不乱的花白头发,笔挺的中山装,淡色玳瑁边眼镜后面是一双慈祥的眼睛;腋下夹一个咖啡色牛皮公文包。如果是冬天,再披上一件过膝的毛料大衣。
在当时大陆不讲究衣着打扮的年代里,老师的一派绅士风度在复旦园中可谓鹤立鸡群。有同学便推断说,老师年轻时一定风流倜傥。听说文革前他上课戴白手套,为的是保护手指不受粉笔灰侵蚀。这也成为文革中批判他的大字报的内容,罪名当然不外乎“资产阶级思想严重”云云。
老师通晓英、日、法、德、俄、希腊、拉丁七种文字,这使同学们崇拜不已。每次上课,他总是踏着铃声走进课堂,不早,不晚,永远那么准时。走上讲台,他打开皮包,取出讲义,环视一下教室,顿时,满教室的嗡嗡声便嘎然而止。然后他背转身,徒手在黑板上画出某一个国家几百年前的版图,并注上主要城市、山脉、河流名称。
“今天,我向同学们介绍X 国XX 世纪文学···”他清清嗓子,用带有浓重四川口音的普通话开始上课。同学们惊叹于他出奇好的记忆力,几个调皮的男生便偷偷在下面打开地图册,力图找出不准确之处,如海岸线是否过长了?海湾是否过大了?城市的位置是否偏了?然而每次他们都“失望”然而满怀敬佩地对前后左右的同学悄声说:“一样的!完全一样的!”
也许是长期研究外国文学使然,老师具有诗人的浪漫气质,感情丰富而细腻。同学们每每惊讶年逾花甲的他何以仍时常为那些爱情故事所感动。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一次讲古希腊女诗人萨夫的诗,他忘情朗诵萨夫诗句的模样:“哦,我的爱人”!他的表情配上独特的四川口音的“爱人”两字的发音,令全班同学忍俊不禁,大家都在座位上笑得憋不过气来!其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四川口音的“我的爱人”竟成了杨老师的代名词!
我那时正在尝试写报告文学,将老师作为了其中一个采访对象,也因此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老师儿时家境贫寒,12岁开始先后以帮学校刻讲义、抄文书、担任家教以及在邮局打工,半工半读挣钱交学费兼养家。经历了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老师成功获得留学日本机会,到东京帝国大学攻读莎士比亚。
老师年轻时是一位十分活跃的学生领袖。他曾担任日本中国留学生文化团体联合会主席, 主持过“国防文学讨论会”、“鲁迅逝世追悼会”、西安事变后形势讨论会”等大型活动;回国后曾作为教授代表参加同济大学12.9运动与丁文渊校长、吴国桢市长面对面交锋;也曾与陈叔通、许广平、史良等一起,参加过交通大学学生对吴国桢的缺席审判。
文革中老师成为批斗对象,被迫离开朝夕相处的学生,拿粉笔的手中换上了扫帚···当黑暗的一页终于翻过去后,老师欣慰地发现,自己并没有辜负时代赋予自己的使命:他翻译了奈良时代收录有四千多首诗的“万叶集”、收录有一千多首诗的平安时代“古今和歌集”;并把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还原翻译成诗歌体,还写了上百万字的“世界文学史话”。
老师把全副身心投入教育事业,除了著书立作,就是教化学生。饺子社即是一个课外学习团体,成员大多为外语系英语、法语、德语、日语各专业毕业生,学新闻的就我一个,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欢西方文学。饺子社每周四聚会,老师先给两位研究生上课,然后我们加入,由老师为我们讲解雪莱、拜伦、济慈、歌德、席勒、海涅等诗人的英语诗作,有时也会讲一些中国古典诗词。
诗作讲完后,大家便动手包起饺子来。饺子社的名字就是这样产生的。虽然都是书生,但大家包饺子个个在行。满室弥漫韭菜水饺香味的时候,便是老师最高兴的时刻,他会眯缝起眼睛,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微微笑着,脸上流露出发自心底的喜悦。“这是我最开心的时候”,他每每这样告诉我们。
后来饺子社成员相继出国,有的去了德国、奥地利、法国,也有的去了日本、加拿大、美国。饺子社人丁渐衰,起先老师还高高兴兴地为我们送行,还委任“饺子社驻X国联络员”,如我就被委任驻美代表,但终因各人忙各人的,大家便逐渐疏远起来。后接到老师来信说,饺子社已不复存在。
(节选自本人于1999年写的文章,当年老师86岁)
恢复高考四十年复旦校友征稿
尊敬的复旦77/78级校友:
今年是恢复高考四十周年。9月28日我们将在美丽的复旦园欢迎您重归母校。为了更好地回顾历史,我们现在诚邀您参与我们的“恢复高考四十周年”征文活动。您可以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也可以自拟主题,所有来稿我们会发布在复旦大学校友网“校友来稿”栏目。
投稿邮箱:fdxyh@fudan.edu.cn
1,您可以从如下主题中选择您感兴趣的(可多选)或者自拟主题:
1977年的复旦物理系/数学系/化学系/英语系/中文系/生物系/医学院/计算机/经济系/外文系/微电子/药学院/新闻系/哲学系/管理系/核科学系…..都在学些啥?
为什么复旦人喜欢去黄山浪?
高考改变命运
在复旦最难忘的几件事
复旦对我的一生影响
这四十年,我都干了些啥
中国腾飞的见证者
我在国外这些年
我不能忘记的老师/同学
我在篮球队/排球队的那些日子
…….
2,您也可以把自己原来创作过的/老师同学创作的和复旦有关的回忆文章(诗歌)发送给我们。
3,所有投稿者将获赠复旦精美校园礼包一份。
恢复高考四十年校友来稿汇总:
http://www.fudan.org.cn/site/fddxxyw/xyh/item/?id=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