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四年,一起走过的时光
朱 亮(药学系药学专业77(1)班)
一九七七的高考,一个难忘的时刻。这个改变千万家庭和个人命运的年份,背负了太多的人生期望和历史使命,凝聚了太多的喜喜乐乐和悲悲合合。关闭了十年的高考考场再次打开,积压了十年的人才,一同涌进考场。
一九七七年高考,属于五百七十万分之一的我,实现了一个冬天的童话,梦幻般走进了曾经为之追逐盼望的大学。带着美好的梦想,踏入芬芳的校园,这是人生中的重要驿站;不管它是什么样的色彩,都是人生路途中的辉煌一段。大学的生活丰富精彩,有着太多太多的美好故事。我试着从这段五彩缤纷的华章中撷取几朵小小浪花,算是对大学时光追索的一个缩影……
药七七(一)--一个光荣的班级集体
1978年--1982年,我在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药学专业(后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时下并入复旦大学)度过了紧张、精彩而又快乐的四年大学学习。
我所在的药七七(一)班,共六十一位同学。有老三届,应届生,知青,工人,老师……年龄相差也有十几岁,各行各业,来自四面八方(七个省市)。那时男生住在学生宿舍4号楼二楼,女生住在1号楼二楼。
还记得,我们班级经常组织集体去观看电影,晚上回来,班长都会用一块小黑板立在楼梯旁边,写上:小心轻步。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足可看出这些老大哥的用心和责任;每年学校举行田径运动会,我班团体总分总是名列前茅,那时同学们集体荣誉感特强,不管上场比赛的还是拉拉队加油的,力往一处出,劲往一处使;大学期间,粮食定量,男同学不够吃,女同学有剩余,班级就会统一调配,尤其对参加运动队同学格外关照一些。
大一到大二,是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阶段。刚刚恢复高考,学校教学也还是在摸索和不断完善之中,学习辅助资料不多,我们班组织全体同学,不等不靠,自己动手,汇编高等数学习题集,有机化学习题集等,使全班学习氛围很好,同学间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最有趣的是:那时年轻力壮,消化能力也好。上午一般四节课,下课后接近十二点,个个肚子叽里咕噜,饿的不行,大家约定俗成,自动分工。一些人奔向食堂排队,一些人到宿舍拿碗筷,就望尽快买到饭菜,填饱肚子。若是下午有课,必须抓紧时间,吃完中饭,稍事休息,就要赶往教室继续下午的课程。
七十年代末,上海高校规定,每天只供应一餐米饭,中午大多是烂糊面或大馒头。那时学校食堂饭菜还是很便宜的,一块红烧大排一角钱。我们运动队训练的同学,每次津贴1元,参加比赛每天2元,一个学期下来,积攒不少,就可以和同学去外面饭馆开荤几次。
我们这个班,还真是人才济济,藏龙卧虎。许多人参加了校足球队、乒乓球队,田径队、排球队等。多次被评为校先进班级,1981年还被评为上海市高校先进班级。还参加全校歌咏比赛,“百科知识”比赛等,均斩获骄人成绩。
还有上课的402教室,实验室做实验的情形,图书馆学习的情景,军训的生活,坐落在教室旁边的药厂,每周一次的小组学习讨论会,游外滩逛上海路南京路的时分,篮球场上的矫健身影,班级的文艺晚会,学校的田径场体育馆,枫林桥徐家汇,天目山采药,骑车郊游南翔古镇,毕业实习……
大学四年,生活精彩而丰富,一个快乐融洽的班级大家庭。正如许多同学发出的感慨:一生难以忘怀的时光!
1978年下学期,我们七七(一)班要到浙江天目山实践教学,采集中药制作标本。这也是教学实践活动之一。为了这次天目山之行顺利,出发之前,学校进行了安全教育,叮嘱了注意事项。我们为制作标本也进行了相应的准备工作。
教学实践队伍由四位老师带队,我们自学校出发,分坐两辆大卡,一路颠簸,用去半天多时间。来到天目山上的禅源寺,并在此全班合影留念。按照安排,我们居住在寺庙侧屋,男女同学各一大屋,通铺睡觉,集体生活,乐哉悠哉。
上山采药以组为单位,四个学习小组各由一位老师带队。我们小组是竺老师带队。上山前,老师特别提醒每名同学最好手拿一根竹杖,可以驱蛇,另一方面,用竹杖可以探查地形,山上遍地树叶,捅一捅才知道虚实,可以确保安全。
连续三天的采集,基本完成教学任务。最骄傲的是,在一偏僻之处,我还采到难觅的七叶一枝花,晚上制作标本时,小心翼翼压好。
天还没亮,大家都起床了,匆匆吃过一些,带上干粮和水,打着手电出发了。一路上,四周寂静,只有风儿吹过山谷的声响,偶尔有一两声鸟鸣。天目山的凌晨气温较低,感觉凉丝丝的,但空气很清晰,有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晨曦中的天目山景,显得温馨宁静,鼓噪了一夜的昆虫,伴随着繁星的脚步,此刻悄然隐去,山中特有的清香,就连空气也觉得润甜。凌晨看到了峭壁突兀,怪石林立的倒挂莲峰,四面峰,银杏的“五代同堂”“子孙满堂”,欣赏了很多珍稀濒危植物,譬如金钱松,香果树,天目铁木等等。
走了近三个小时,我们终于到达顶峰,也迎来了日出朝霞,喷薄而出,一轮耀眼的光芒。大家兴奋异常,纷纷拍照留念。我们小组同学也在山顶与顺老师、竺老师以及学校保健科医生合影留念。午后下山时,竺老师腿脚不灵便,用不上力,由着我们几个身体较好的同学一路搀扶着下山。(四十年过去,有些老师已离我们而去,老师的恩情一生难忘,老师的教诲永记心间,学生永远怀念尊敬的老师们!)
那是一次难忘的学习机会,也是一次欣赏大好河山,观看喷薄日出的难忘经历。有机会,我还想重游天目山,寻找往时的珍贵记忆。
正是:学行天目登仙顶,不畏骄阳步闲庭,看山观景美享受,人生归途有诗情。
骑车郊游南翔古镇
1980年清明期间,当时我们刚刚步入大学三年级,班级组织一次骑车郊游南翔古镇,大约有二十多个同学备好自行车(没有或不会骑车的同学乘火车),跃跃欲试,这也是我班第一次骑车郊游。
南翔镇是上海市四大历史名镇之一,历史上曾有"小小南翔赛苏城"之美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位于上海的西北,属嘉定区,是嘉定联接上海的门户,距市中心18公里。
从学校出发,路途恐有二十来公里,骑自行车前往南翔古镇,也不是一次轻松的郊游。因为有七八位女同学同行,所以安排骑车技术较好,体力也可以的同学,前面有人开路,后面有人督阵。
当天天气晴朗,早上六点刚过,就有泛泛霞光初露,看来是一个太阳高照的日子。我们一行二十多人,按照计划,依次上车,骑出校门,排成长长的自行车队伍,轻装出发,穿过繁华尚在酣睡的市区,不久便遁入了郊区,浩浩荡荡地向此行的目的地——南翔古镇奔去。
开始大家还是异常兴奋,一路你追我赶,欢声笑语,骑了十来公里,许多人开始感觉疲劳,脚也有点使不上劲,小腿肌肉开始酸胀,谈笑声没有了,车速也开始下降,真正考验的时刻才刚刚开始……
南翔是一个千年古镇,早在梁天监四年(公元 505年)建成白鹤南翔寺,因寺得名。后又建成五代砖塔――双塔、南宋抗金民将韩世宗留下的烽火墩――鹤槎山、明代建造的园林――古猗园。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当时南翔古镇还是旅游开发初期,一条老街,两边是古老的建筑,店铺众多,鳞次栉比。南翔最有特色的小吃,就是著名的南翔小笼包,这可是正宗发源地啊。当然,现在的南翔古镇已是上海百姓休闲度假一个好去处了。
骑车两个多小时,大多同学已是筋疲力尽,大家还是咬着牙,继续前行。一路风光优美,早晨清凤吹拂,还有一丝凉爽感觉,但大家已顾不得欣赏路边风景,踏着自行车,喘着粗气,汗珠挂满脸颊,心想骑车郊游还真是不易。约在九点,终于到达南翔古镇,乘火车同学早已在约定地点等候。休息半个小时后,疲乏和小腿的酸胀稍有缓解,大家兴致勃勃地开始观光南翔古镇的秀美风光、湖面轻舟、古色老街。中午饱尝南翔小包和各种风味小吃。
下午两点左右,开始返程。骑自行车的队伍还是相互帮助,排成长队,向着学校前进。途中还到上海同学家里补充水分。五点左右,顺利返回学校。这次骑车郊游,足让部分同学休整一个星期才缓过劲来。
骑车郊游,其实是一项十分有益的绿色体育运动,既可锻练身体,又可饱览郊外自然风光。
1981年大四上学期,我们全班按计划到医院见习两个星期。我和小组八个同学安排到上海市黄浦区十六铺附近第二人民医院。那时医院可以生产多种输液和注射液(现在需要GMP认证许可)。我们先在制剂室见习一个星期,主要参加大输液生产,从输液瓶洗涤开始。先是用自来水洗净玻璃瓶,然后用洗涤液浸泡一夜(要防护酸腐蚀皮肤和衣服),次日用水冲干净,再用肥皂水刷洗(电动刷洗,将瓶插进毛刷,启动即可),自来水冲净,蒸馏水冲洗两遍,烘干待用。后面许多工作都要在条件可控的房间进行,配液、过滤、灌装、压盖、消毒、质检、贴标签、装箱等等。最费体力的是将一箱箱大输液搬运到消毒锅,每箱20瓶,足有40来斤,这些活大多是我们男生干。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累了也不会说,在老师和女生面前还是要有一点风度的。
1982年大四下学期,进入我们本科毕业实习。我们一班四个同学和二班四个同学一起分到上海医工院五角场分院实习,进行毕业论文课题的研究工作,为期三个半月。期间,我们安排到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住宿,这里离实习单位步行10分钟左右即可。
记得有一次晚上,我们同一宿舍的四个男生,在宿舍吃涮羊肉火锅,从实习单位带回电炉,直接将钢精锅放在电炉上烧水涮羊肉,喝着上海人喜欢的黄酒,纵谈班里班外、国际国内的趣闻,虽然搞得宿舍乌烟瘴气,但也兴趣盎然,开心极了。
毕业实习,主要是锻炼动手能力、在带教老师的指点下,查阅资料、科研实验、做好原始记录、数据整理、撰写论文……也是向带教老师学习的好机会。那时,我们还是相当认真、虚心求教、老实学习、不敢妄为。
时光匆匆向前,转眼四十年过去。当年东西南北汇合在上医药七七(一)班的的兄弟姐妹们,那些一起走过的时光,已经植入到我们的记忆深处,回忆起来,是幸福的!开心的!正如我们班级微信群的名称还是采用:大学同学(77级1班)。七七(一),是嵌入我们生命的印记,是伴随我们永远的符号。不管身在国内国外,大家事业各有建树,生活各有心得,但精彩的连续剧还在延续,每五年的同学聚会依然进行,在上海、武夷山、福州平潭……
恢复高考四十年复旦校友征稿
尊敬的复旦77/78级校友:
今年是恢复高考四十周年。9月28日我们将在美丽的复旦园欢迎您重归母校。为了更好地回顾历史,我们现在诚邀您参与我们的“恢复高考四十周年”征文活动。您可以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也可以自拟主题,所有来稿我们会发布在复旦大学校友网“校友来稿”栏目。
投稿邮箱:fdxyh@fudan.edu.cn
1,您可以从如下主题中选择您感兴趣的(可多选)或者自拟主题:
1977年的复旦物理系/数学系/化学系/英语系/中文系/生物系/医学院/计算机/经济系/外文系/微电子/药学院/新闻系/哲学系/管理系/核科学系…..都在学些啥?
为什么复旦人喜欢去黄山浪?
高考改变命运
在复旦最难忘的几件事
复旦对我的一生影响
这四十年,我都干了些啥
中国腾飞的见证者
我在国外这些年
我不能忘记的老师/同学
我在篮球队/排球队的那些日子
…….
2,您也可以把自己原来创作过的/老师同学创作的和复旦有关的回忆文章(诗歌)发送给我们。
3,所有投稿者将获赠复旦精美校园礼包一份。
恢复高考四十年校友来稿汇总:
http://www.fudan.org.cn/site/fddxxyw/xyh/item/?id=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