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四十年 | 高考40年(77国政 朱榄叶)

2017-05-27|校友走访

               高考40

                77国政  朱榄叶

40年,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进入中年。时间真的是在飞啊,我们参加高考已经快40年了!

40年前,当我们可以参加高考的消息传来,我连想也没有想就决定参加。中学毕业后,我和十几个同学去了黑龙江军垦农场。1976年底,根据当时的30号文件(具体名称和法文单位不详),城市佳通身边无子女的,父母可以选择一个孩子回城。我们家四个孩子三个下乡,在1976年底时。只有我还在农村,所以就顺理成章地回到了上海,并且进了上海工厂工作。记得当时有些同事还不理解:你好不容易回到上海,如果上了大学,毕业了可能分配到外地去,为什么还要考?他们不知道,上大学是我的梦。1972年,部分高校开始恢复招生。当时在农场碰上第一批工农兵学员招生,我就在被推荐的名单中,但领导决定把我从推荐上大学的名单中删除,留在农场学校当老师。我嘴上一句组织服从,思想不通,但心里还是非常难受的。现在有机会自己去考大学,我当然要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从报名到考试有50天时间。我当时在工厂的食堂当炊事员,有时上早班,有时上夜班,不过,我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复习上:早晨念外语,晚上作数学题,到了最后一个星期背政治、历史和地理。当记得那年一共考4门:政治、语文、数学、史地,而英语是报某些专业的学生加考的。50天,一天假也没有请,完全是正常上下班。那个时候也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干扰比较少。我当时的男友(现在的丈夫)每个周末来我家辅导我数学题。

考试在上海市第四中学,离我们工厂特别近。记得那天就是自己骑车去的,校门口也没有什么家长送考。具体的考试细节都已经淡忘,只记得作文题目是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一二事。我杜撰了我师傅的事迹,估计当时能把语句写通顺、故事讲清楚的人就不太多,这样一篇作文,加上其他部分,我的语文竟然得了90分(100分是满分)。数学题第一道是小数、分数综合运算,最后的得数是1,肯定是由于男友的帮助,加上当时考的是初中毕业水平的数学,我本来在学校学习时数学就好,数学也得了90分。我以总分340分的成绩(按现在的流行说法)脱颖而出。外语考试的地点在我的母校--上海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熟悉的环境,熟悉的老师,加上外语的底气,我完全不紧张。外语考试了一天,上午笔试、下午口试。在考试前一天,我妈妈的老同学(当时在外贸学院图书馆工作的)来我家,提示我应该准备一些口试题目,自己事先构思一下,练习一下。我就自己随便想了几个题目,其中有一个你为什么要上大学。口试采取的是抽取题号的方式,评分的有两位老师。我不记得抽到的是几号,但清楚地记得,口述题目就是谈谈你为什么要上大学。由于考试前已经作了准备,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说了几分钟。学校培养出来的语音语调是地道的,有了事先的准备,讲述的内容肯定会切题,表述肯定也会比较流利。事后我得知,监考老师去向总监考汇报时说,今天我们那个考场有一个考生的英语特别好,总监考是我们学校的老校长刘葆宏,拿出名单一看,刘校长说:哦,朱榄叶,这是我们学校的高材生啊。我的英语考了92分!

尽管考了那么高的分数,可年龄在当时却是偏大的,超过25岁,有些专业就不能报了。我母亲后来碰巧跟我大学时的辅导员同在党校学习,知道了录取中的一些事情。尽管我的成绩非常好,但参加录取的同志看到27周岁的年龄,还是不想录取,他们的问题是,那么大的岁数,还能学习吗?可是当年上海市高教局有硬规定,必须录取一定比例的上线大龄学生,否则第二天就不提供新的资料。这样,我才被录取了。以现在的眼光和认识,会觉得当年参加录取的老师未免太可笑,才27岁就不能学习了?中国古语还说活到老学到老呢。可当时即使是大学老师的认识水平,也就到那个程度。现在来看,我35岁第一次出国留学,把3岁的孩子留在国内,36岁开始学习使用电脑。48岁开始学习使用网络,50岁建立了自己的MSN帐户,用skepe跟在国外学习的女儿联系,55岁有了自己的博客,57岁拿到了驾驶执照,这些都是在27岁以后很多年的事。幸亏我在大学的成绩也很好,以后至少那些老师在考虑是否录取别的学生时,我不会成为他们以年龄衡量的一个反面事例。

30年以后,当我坐在电脑前,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下了上述记录,心情是轻松、愉快的。现在写论文流行后记要感谢什么人。我想,我们这一代7778级的大学生,在工厂、农村工作了多年后还能回到学校,继续学习,首先要感谢邓小平,不是他老人家拍板恢复高考,我们大概就不会有上大学的机会了。其次要感谢上海市高教局的那条政策,那几乎是我的救命稻草啊。当然,要感谢我所有的老师,是中小学老师给我打下的基础,使我能顺利通过高考;大学老师的教育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还要感谢我的父亲母亲,在我决定考大学的时候,虽然他们没有说任何具体的话来表示支持,但我知道,自己这种不断求索的精神来源,是从小爸爸妈妈的教育。还有我先生,那可是完全无私的帮助,没有他的指导,我的数学是考不出如此高分的。

到学校报到后发现,我们班41个同学,年龄差距在12岁,最大的1948年生,最小的1960年生。全班没有一个是从高中毕业直接考进大学的,有4位当时从部队考进大学的,几个是中学老师,余下的一半来自农村或农场,一半从工厂考进大学。我们是名副其实的“工农兵”大学生啊。

现在的时代不同了,每个人的发展有许多不同的路径。可是,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毕竟是大多数人继续前行的基础。

写于20076~7月高考30年之际,2017年修改



恢复高考四十年复旦校友征稿

尊敬的复旦77/78级校友:

今年是恢复高考四十周年。928日我们将在美丽的复旦园欢迎您重归母校。为了更好地回顾历史,我们现在诚邀您参与我们的“恢复高考四十周年”征文活动。您可以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也可以自拟主题,所有来稿我们会发布在复旦大学校友网“校友来稿”栏目。

投稿邮箱:fdxyh@fudan.edu.cn

1,您可以从如下主题中选择您感兴趣的(可多选)或者自拟主题:

1977年的复旦物理系/数学系/化学系/英语系/中文系/生物系/医学院/计算机/经济系/外文系/微电子/药学院/新闻系/哲学系/管理系/核科学系…..都在学些啥?

为什么复旦人喜欢去黄山浪?

高考改变命运

在复旦最难忘的几件事

复旦对我的一生影响

这四十年,我都干了些啥

中国腾飞的见证者

我在国外这些年

我不能忘记的老师/同学

我在篮球队/排球队的那些日子

…….

2,您也可以把自己原来创作过的/老师同学创作的和复旦有关的回忆文章(诗歌)发送给我们。

3,所有投稿者将获赠复旦精美校园礼包一份。


恢复高考四十年校友来稿汇总:


http://www.fudan.org.cn/site/fddxxyw/xyh/item/?id=18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