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四十年 |大环境下的小人生(78历史 曹景行 )

2017-06-07|校友走访
曹景行 | 大环境下的小人生
2017-06-05 拙见+


关于曹景行先生,正儿八经的介绍是这样的:


 


于上海。1968年起在皖南山区下乡10年。1978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1982年进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美国经济。1989年移居香港,应聘做《亚洲周刊》撰述员,1994年成为副总编,同时兼任《明报》主笔。1996年底转行电视,出任香港传讯电视中天新闻频道总编辑,1998年入凤凰卫视,任资讯台副台长、言论部总监、《时事开讲》节目主持人。



不过,从网络上一句“陈鲁豫称他‘师奶杀手’,窦文涛叫他‘新闻雷达’”,就隐约透漏出曹景行先生引人好奇的人生经历。


曹景行


曹先生的名字中“景行”二字,来源于《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现在通常用来比喻高尚的德行,其中“景行”喻行为正大光明。但这两字的读音,却颇有争议。


“景”字有两个读音,有人作“景行行止”诠释时,认为“景”是“影”的通假字,所以应读作景(yǐnɡ)行。而“行”字,也有两个读音。郑玄笺:“古人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这一说认为应读作景行(xínɡ)。而另一说来源于朱熹集传,认为景行作“大路”解,所以应读作景行(hánɡ)。


这样看来,曹先生的名字似乎就有多个读法,而在他闻名海内外之后,在公共媒体上都被叫做曹景(jǐnɡ)行(xínɡ)。这究竟是不是误读,几年下来也不见曹先生声明。或许曹先生是默认了这个耳熟的名字,不便或不意纠正吧。


说起“影”这个字,还和曹先生的一个绰号有关。他说自己把吃饭睡觉的时间扣除,就是工作状态,工作状态就是他的生活。在香港做媒体的时候,早上起床,眼睛就盯着电视新闻,耳朵也听着电台广播,手上还要翻着当天的七八份报纸。


陈鲁豫对他这样状态的描述是:“每天午饭时间一过,曹先生就捧着满满一怀的报刊出现在公司。我闲来无事偷偷地帮他算过,他每天至少要看20多份报刊,做数不清的剪报。他有个习惯,看到报上有用的信息就会影印下来,所以,公司复印机的旁边总能看到他。”也正因此,当时凤凰卫视的同事都称曹景行为“影帝”。

曹景行


而曹景行先生和凤凰卫视的渊源得从1997年香港回归那一年说起,曹景行当时已是50岁的人了,他突然觉得自己应该找一些更有趣的新鲜事情去做做看,于是改行做起电视。1998年入凤凰卫视,担任起了《杨澜工作室》的策划。到7月份的时候,凤凰台要开《财经论坛》,想找一个头发有点花白的人来主持,他照了一下镜子,觉得可以试试,后来一下就试了一年。


对于这件事,曹先生自嘲说,观众都认为老头子看起来比较有学问,而自己花白的头发正好符合这个品味。对于后来主持的《时事开讲》,他说当时也是尝试,因为那个时候普遍都认为深夜档的栏目根本没有人看。谁知就是这一档每晚23时40分才开始的新闻评论栏目,后来被《新周刊》誉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


对于为什么选择新闻媒体这样一个行业,曹景行经常被问及是否受到父亲的影响。因为其父曹聚仁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教授、文化人。1937年淞沪抗战后,却脱下长衫,换上军装,奔向抗战第一线,选择了战地记者这样一个危险的职业。在《香港文丛·曹聚仁卷》前记中,曹聚仁写到“每当朋友说我今在香港打新闻界工是‘继承父业’时,我难名肚中一番苦笑。来香港后,曾看到好几篇文章,作者都讲到早年如何受益于我爸爸之教;对于我来说,这却是一种奢望,难以企盼。”


战地记者曹聚仁


曹景行先生认为,尽管这种“子承父业”并非来自父亲的言传身教,但是父亲留下的4000万字的作品使他受益匪浅。不过,他也同样认为个人的人生很大程度上是由大的历史环境决定的,家庭教育背景对人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这个话题,曹先生对自己与家庭的关系是这样描述的:“我要是早生五年或者晚生五年,也就完全不一样了,乃至早生两年,我哥哥的人生就跟我完全不一样。我自己从来没有世家子弟的感觉,甚至比人家还困难,因为有海外关系,更麻烦。我母亲为了家庭几乎什么都放弃了,父亲去了香港之后,母亲要打理一个大家庭,赡养我奶奶我外公外婆等,全靠她。我们从小受母亲的直接教育,她很正直,又很柔韧,‘文革’那样的环境,她也能挺下来。1980年代后,大陆能出版父亲的文字了,我母亲一直在整理父亲的文稿。母亲很善于安排家计,很能干,也很愿意牺牲,现在去看,还是很少看到像我母亲那样的女性。”


抗战时期的全家福


对于现代人来说,曹先生对自己家庭聚散离合的感受或许已经少有人能够体会。七八十年前的战争改变了无数家庭的命运,而曹家过去100多年的命运,也正是这个国家起伏的折射和缩影。






恢复高考四十年复旦校友征稿

尊敬的复旦77/78级校友:

今年是恢复高考四十周年。928日我们将在美丽的复旦园欢迎您重归母校。为了更好地回顾历史,我们现在诚邀您参与我们的“恢复高考四十周年” 征文活动。您可以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也可以自拟主题,所有来稿我们会发布在复旦大学校友网“校友来稿”栏目。

投稿邮箱:fdxyh@fudan.edu.cn

1,您可以从如下主题中选择您感兴趣的(可多选)或者自拟主题:

1977年的复旦物理系/数学系/化学系/英语系/中文系/生物系/医学院/计算机/经济系/外文系/微电子/药学院/新闻系/哲学系/管理系/核科学系…..都在学些啥?

为什么复旦人喜欢去黄山浪?

高考改变命运

在复旦最难忘的几件事

复旦对我的一生影响

这四十年,我都干了些啥

中国腾飞的见证者

我在国外这些年

我不能忘记的老师/同学

我在篮球队/排球队的那些日子

…….

2,您也可以把自己原来创作过的/老师同学创作的和复旦有关的回忆文章(诗歌)发送给我们。

3,所有投稿者将获赠复旦精美校园礼包一份。


恢复高考四十年校友来稿汇总:


http://www.fudan.org.cn/site/fddxxyw/xyh/item/?id=18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