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区委:提升居民科学素养 助推社会科学发展》
作者:刘超 日期:2015年02月25日2002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把科普教育界定为:“科普是国家和社会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 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这部以特别法形式颁布的“世界上唯一一部科普法”,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科普教育的重视。在此基础 上,2005年国务院制定并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目标是:到2010年,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达到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到2020年,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结果,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较2005年的1.60%和2007 年的2.25%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 (1992年5%)等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基本完成行动计划纲要的目标。中国公众科学素养 虽在提升,但有两个问题仍值得注意,一是以同期教育水平作为参照,2010年中国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为8.93%[1],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与此 相差5.66%,这表明即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大部分也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高等教育的普及并未起到显著提升公民的基本科学素养的作用。二是以动态 标准衡量,中国公众科学素养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仍在继续拉大。以美国为例,其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1990年为6.9%[2],中国1992年为 0.27%,中国落后美国6.63%;2008年美国达到28%[3],中国2010年为3.27%[4],落后美国24.73%。20年间中美公众科学 素养水平差距拉大18.1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不进反退。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提升效果不 佳的事实,在近年一些因谣言而引发的社会事件中屡见不鲜。例如,2011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发生期间中国部分地方出现抢购食品盐风波、2010年依 靠“通电疗法”、“辟谷养生”等方式诈骗钱财的“李一事件”、2007年海南香蕉致癌谣言事件等。同时,一大批号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名医”、 “神医”,利用公众科学素养不高、医学知识缺乏、健康需求强烈的现状,故弄玄虚、坑蒙拐骗,达成自身敛财之目的,对个人和社会均造成巨大危害,突显了公众 科学素养提升的紧迫性。一方面政府重视科普教育,另一方面科普政策绩效不佳,矛盾缘何产生?一些政策制定者与实 施者归咎于科普经费投入不足,“科普工作得不到经费支撑……科普部门大都经费缺乏,人员编制紧张[5]”,认为应该“切实保障科普投入[6]”。然而有学 者发现,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每提升1%,人均科普经费北京增加10.56元,上海增加1.51元,广州甚至还减少了0.42元,由此得出结论:科 普投入与公众科学素养水平之间并非正相关关系[7]。事实上,上述两者观点并不抵触,对于科普投入的讨论焦点并非“是否有必要进行科普投入”,而是“如何 进行科普投入”,以使科普投入从量的增加到质的飞跃,并最终成为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关键驱动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推进:首先,应当持续性扩大科普经费的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等到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保障科普工作顺利开展。其次,应当注重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一方面设立专项资金引进科普人才、奖励科普作品,另一方面改善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才的考评机制,将科普教育和科普推广作为衡量其绩效的标准之一。最后,应当优化科普传播模式,鼓励公众参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明确将“应用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参与公共事务的能 力”列入公民基本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逐步将科普传播模式由基于科学家共同体立场的“欠缺模式”、基于政府立场的“中 心广播模式”,转变为基于公众立场的“对话模式”。在加大科普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切实推进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和 培育,优化科普传播模式,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科普活动,并在科普途径上建立起政府与公众在公共决策过程中的有效沟通机制,进而发挥出科普教育的巨大能量。 只有通过科普教育催生出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才能切实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水平、提高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理性水平,从而持续、稳健、有效地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的 巨轮不断前行。
---------------------------------------------------------------
[1] 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EB/OL).2011-04-28(2012-06-01).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10428_402722253.htm.
[2] 刘恕. 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刻不容缓[J]. 学会. 1998(5):3.
[3] 李建荣. 谁来经营中国科普教育?[N].大众科技报. 2011-01-14(A04-A05)
[4] 陈星星. 中国人基本科学素养调查:仅有3.27%[N]. 人民日报. 2011-02-23.
[5] 胡其峰. 全民科普堵在哪里中国科技馆长归纳“五不足”[N]. 光明日报. 2011-09-26
[6]科学技术部.对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3595号建议的答复[EB/OL]. 2006-06-09 [2012-06-01].
[7] 王福涛、范旭和汪艳霞. 中国科普政策功能研究——基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分析[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2(10)
(作者系厦门赛诺邦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技术总监;博士,高层次归国留学人员;复旦大学厦门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复旦大学校友会理事)来稿:复旦大学厦门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