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高考,我准备了十年
77新闻 胡志民
1977年12月,27岁的中学教师胡志民走入了高考考场。等这一天,他已经等了十年。
胡志民是上海人,小学毕业后他考上了上海最好的中学——上海中学,对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说,上高中、考进大学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上中的校长是知名的教育家叶克平,在给学生们的第一次演讲中,他就告诉他们:“你们一脚进了上中,相当于另一脚就进了大学,只有读到大学以后,你们的知识才能够为祖国服务。”
考上了大学的胡志民(左一)与同学在校园里。
从那时起,胡志民就将上大学当成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了实现理想,他和同学们在初中三年中一直非常用功,发奋学习。但1966年文革爆发后,他们的学业被打断,得知自己的大学梦被粉碎,许多同学甚至抱头痛哭。
学上不成了,胡志民和同学们进了农场,开始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涯。“那时候工资仅仅够吃饭,日子很苦,很多人都对前途感到迷茫,但我们几个上中的同学因为年纪小,还一直还想着校长的教诲,对未来抱有希望。”因此,在下了工以后,他们既不打牌,也不抽烟,全部时间都用来看书学习,只为有一天能够实现上大学的梦想。
四年的上山下乡结束后,胡志民被分配到一个中学当语文老师,终于能够回到校园,他竭尽全力想当一名好老师,但收效甚微。“当时中学的教学秩序基本都被文革破坏了,根本谈不上教学质量,而且我也感到自己的知识积累是不够的。”因此,在1977年底获知恢复高考的消息后,他的心情不啻于拨云见日。“我知道,我是铁定要去参加高考的,这是我改变人生命运的唯一机会。”
当时距离高考还有一个多月,时间很仓促,胡志民白天照常上班,晚上复习,一般都要复习到夜里一两点钟。高考的那两天,他每天骑了单车去考试,中午回家吃完饭,下午再去。作文题他记得是二选一,他选的题目是“在这抓纲治国的日子里”,写了自己学校一年来恢复教学秩序,发动学生们努力学习的见闻。
“我记得试卷的纸质量特别好,从来没用过这么好的纸。”胡志民说,后来他才知道,国家一下子组织这么大规模的考试,考试用的纸不够了,最后把印《毛泽东选集》的纸拿来当考卷。
成绩放榜,胡志民考上了复旦大学新闻系,这是他填的唯一一所学校。他有一名学生也同时参加高考,也同样考上了复旦。那一届的大学生年龄横跨十几年,他们班上年龄最大的同学入学时已经30多岁,是三个小孩的父亲了。“当时这批大学生入学时大多有理想,也有阅历,毕业后,这批人为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输送了大批有经验的青年知识分子。”
胡志民(左二)与同学们在校门口留影。
从事新闻事业是胡志民的梦想。在农场的时候,他就做过宣传工作,是连队黑板报的“主编”,有一次文汇报的记者到农场采访,他作为通讯员协助记者们做报道,从此就对记者这个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复旦新闻系毕业以后,他先后在《文汇报》和《深圳特区报》工作,尤其在特区报工作了27年直至退休,圆满完成了自己的新闻梦想。
“我一辈子感激做出恢复高考决定的邓小平同志,这也是所有77级大学生的共同心声。”胡志民说:“高考不但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而且改变了时代的走向,让整个社会重新重视知识、重视人才,让大家可以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的命运。”
恢复高考四十年复旦校友征稿 尊敬的复旦77/78级校友: 今年是恢复高考四十周年。9月28日我们将在美丽的复旦园欢迎您重归母校。为了更好地回顾历史,我们现在诚邀您参与我们的“恢复高考四十周年” 征文活动。您可以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也可以自拟主题,所有来稿我们会发布在复旦大学校友网“校友来稿”栏目。 投稿邮箱:fdxyh@fudan.edu.cn 1,您可以从如下主题中选择您感兴趣的(可多选)或者自拟主题: 1977年的复旦物理系/数学系/化学系/英语系/中文系/生物系/医学院/计算机/经济系/外文系/微电子/药学院/新闻系/哲学系/管理系/核科学系…..都在学些啥? 为什么复旦人喜欢去黄山浪? 高考改变命运 在复旦最难忘的几件事 复旦对我的一生影响 这四十年,我都干了些啥 中国腾飞的见证者 我在国外这些年 我不能忘记的老师/同学 我在篮球队/排球队的那些日子 ……. 2,您也可以把自己原来创作过的/老师同学创作的和复旦有关的回忆文章(诗歌)发送给我们。 3,所有投稿者将获赠复旦精美校园礼包一份。 http://www.fudan.org.cn/site/fddxxyw/xyh/item/?id=188
恢复高考四十年校友来稿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