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二代”李路:报人后代铸匠人精神

2017-05-22|复旦人物

李路与张丰毅(左,饰沙瑞金)、吴刚(右,饰李达康)「沙李配」合影


李路:中国电视剧导演、制片人。2017年3月,执导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取得了收视率突破5%的成绩 


《人民的名义》一剧展现出李路对现实主义影视作品各个环节的非凡掌控能力。他坦言,对现实主义作品的热爱,一部分源自于他的父母-一对报界伉俪。李路的父母都是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一起分配到吉林长春。他的母亲先到吉林日报社,在多个部门从事一线采访工作,当过记者部主任,一干就是20多年。父亲先是在长春日报社任职,后来调任吉林日报副总编辑,直到1987年,两位报界前辈才从长春回到南京。

 

父母影响实践社责

 

李路说,二老非常支持他的创作,经常谈起新闻和创作的事情,而父母写下的几麻袋新闻稿,也曾给他灵感与启发。「对历史负责,对社会负责,追求真理和进步」是曾经感染几代人的中国老报人精神。这些家学渊源,影响着李路的艺术创作,特别是对现实主义题材的追求。「无论哪一行要做好,都要无止境地学习,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李路说,文艺人要有自己的社会修养、社会认知,才能创造社会价值,再高一点,是尽到社会责任。导演工作说到底是对社会、人、事的观察、解读和展现。

 


耐心静心安心专心

 

「我接到过很多选题,各种题材各种类型都有,其中更不乏赚大钱发大财的机会,可是我并没有盲从,更没有迷失。」李路说,在充满诱惑的影视行业里,能够坚持自我标准是很难的,只有真正地静下心来,才能做出好东西。在拿下《人民的名义》剧本之初,李路就坚信,这样具有强大现实意义的作品,一定会在现实社会有巨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市场价值。他更是以「工匠精神」对待这部作品,「要工匠,先匠心,要匠心,先要耐心,静心,安心和专心」。正是怀着对人民的敬畏之心、对艺术创作的工匠之心、才能历经两年的精雕细琢,打磨出《人民的名义》这部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作品。


文章来源文汇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