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四十年 | 难忘的求学记忆(78药学 吴秀琴)

2017-07-05|校友走访

难忘的求学记忆

78药学吴秀琴

10岁,小学四年级,一场浩劫来临。一夜之间,学校停止了上课,大家都被一张“大字报”蛊惑。小小的孩子拿起刚开始学习的毛笔,向自己敬爱的老师开刀;小小的脑袋努力搜索着老师宣扬的“封资修”;其实大家连什么是“封资修”都不知道,只是很兴奋的觉得把老师作为批判对象是一件很新奇的事情。


傍晚回家,大门口贴着满满的批判我母亲的大字报,我母亲作为政府最基层的一个小干部:“街道主任”也遭遇了我老师相同的命运。看着那些莫须有的控诉,我突然意识到今天我们在学校的行为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


就此,我就不去学校参加所谓的大批判运动了。正巧家中附近的居委会不知从哪里抄来了很多“封资修”书籍,乱七八糟堆了一屋,托我母亲的福,居委会大娘对我非常客气,允许我随意翻动那些书籍,并可以拿回家阅读,只要别让人看到并且每天来交换就行。从此,我埋在了古书堆里,10岁,我开始半懂不懂的古文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梦溪笔谈、古文观止等书籍陪伴我度过了青涩的少年时代,从此书籍就成为了我一生的朋友,读书成了我一生唯一的嗜好和享受。


六年就这么浑浑噩噩的在“学工学农学军”中过去了。1973年3月,邓小平同志恢复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停止招生好几年的高中恢复了招生 ,73年春天我光荣的成为了宁波“复课闹革命”的第一届宁波一中的高中生。很幸运的一件事情是,我们的老师都从“牛棚”里解放了出来,我的语文老师翁心惠,73年刚出牛棚,恢复了他教师生涯。他曾经是宁波鼎鼎有名的副市长兼教育局长,后被错打为“右派”,是一个宁波有名的文豪。一口“石骨铁硬”的宁波话,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读着“古文观止”,让人忍俊不禁。至今他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入学时的摸底考试,托六年偷看古书的福,我考了全班第一,被翁老师选为语文课代表。翁老师偷偷的自刻油印古籍书给我们贫乏的只有红旗杂志文章的教材加餐,给我以后高考的语文考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的数学老师、化学老师都是当时恢复工作出来的,教育热情极高。虽说高中二年除了学工、学农、拉练的时间真正读书时间不足九个月。但却是终生受益的九个月。


毕业后因为家中兄姐“二农一工”的现状,我被定为“暂缓分配”,就是不用支农也不分配工作,待在家中等政策变化再说。因为读书成绩尚可,当时的宁波一中老师又奇缺,我被班主任推荐为代课老师,每月给15元代课费。当时的“代课老师”什么课都代,哪里缺老师就顶在哪里,语文、数学是我代的最多的课,常常感到自己半瓶子醋乱晃荡。毕业于旧社会“三一教会学校高中部”的老爸就对我说:别误人子弟了,回家吧。于是我回家在火柴厂做了一名“外包工”,因为读报读得好,算账也可以,就担任了每天车间上班前半小时的读报员和车间统计员,取得了“秀才”的外号,得到了老师傅们的青睐。切切实实的感到了知识是令人尊重的东西。


77年从报纸上得到高考即将恢复,父母让我辞去了外包工,准备复习高考。但由于自己“暂缓生”的身份,无处报名,78年3月在考试前一晚与我同样情况的孩子父母约100多人聚集在宁波政府内务局楼下,要求报名被拒。晚上看到父亲疲惫又失望的脸,我大哭一场收起了书籍。哀莫大于心死,是我当时真实写照。


第二天,去看望我的恩师翁心惠老师,本想去诉诉苦听听安慰,老师给了我四个字:“破釜沉舟”,并告诉我下一年高考会提前在当年夏季进行。因为当时的政策是,如果支农去可以在农村大队报名入考,等着在城市分配工作显然是无期的,而要求支农去是国家支持的事情,立马可批准。回家后我向父亲传达了翁老师给予的四个字和高考信息。父亲让我自己想清楚后果。要求支农去固然可以报名考试了,但如果考不上就真的支农了,但如果等着,如我家中“二农一工”的现状我是极有可能在城市分配工作的。人生十字路口到底怎么走?翁老师的话不断在我耳边响起“破釜沉舟”!于是我毅然要求父亲向单位给我报名支农(当时宁波农村地少人多农村不要人,如果进人必须给每人每月10元钱补贴,带钱下乡。于是支农的任务就交给了学生父母的单位实施,由父母单位贴钱下乡),父亲供职的宁波港务局是个大单位,职工子弟对口支农的地方是宁波近郊庄桥大队。大队实在不需要我们下乡劳动,只需要把每月10元补贴下发到大队就可以了。于是我成为了庄桥大队的一员无需报到的知青农民。


离高考还有3个月,那个年代,书籍几乎被烧完,手头没有任何可用的复习资料。家中兄姐都是文革前的初中生,没有任何有用的教科书。在我快绝望的时候,很幸运,在同学家的床底下翻出了一个满是灰尘的纸箱,是她大姐在文革前的高中书籍,数学、物理、化学。欣喜若狂的我两眼放光,心里藏着的欲念如一个小怪兽在叫嚣着“终于有书了!终于有书了!”。


考试前夕,我终于在父亲单位知青办报上了考试的名,与港务局的报考工人和报考的务农的职工子弟一起拿到了准考证。看到写着自己名字、照片和考场及考生编号的准考证。不禁热泪盈眶。来之不易的准考证啊!我不能辜负我的恩师和父母,我暗暗的下了决心。


7月20日至22日全国统一考试。当时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影响我报考了理科。至今清楚的记得:7月20日上午考政治,下午考物理;7月21日上午考数学,下午考化学;7月22日上午考语文,下午考英语。每门满分100分,考试满分为500分。非英语专业,英语考分仅做参考,不计入录取总分。


第一天上午的政治考的我晕头转向,下午的物理考试又让我充满了信心;第二天上午的数学是我的强项,满心以为可以拉分的,结果让我的心情跌倒了谷底,没想到下午的化学非常容易,全部在我复习范围以内,于是完成卷子再检查一遍确认无误,提前半小时出了考场,监考老师奇怪的看着我:难道这个学生弃考了?第三天上午的语文又是我的强项,很快的完成了答卷,又是在离终场半小时的铃声中交了考卷。监考老师看到我连续二次提前交卷摇了摇头,我想她心里一定在想这孩子一定考得失去信心了。下午的英语我什么都不懂,只能胡乱选了几个答案,实在不甘心交白卷,就在卷子的空白位置上写上了26 个字母和从一到一百的英语单词,混到还有半小时的提醒铃声,我赶紧交卷,快步走出了考场!三天如同过山车一样的心情起伏终于归于平静了。剩下的就是等待。当时考分有市里初选和省里复选的程序,不久,老爸接到港务局知青办的通知:“你女儿初选成功了已经送省里复选了”,并通知去拿初填志愿表。激动的老爸从港务局三区骑车去港务局总部,居然不会骑车了从车子里跌了下来。扭伤了脚,仍然坚持骑车5公里多从总部拿到了志愿表。初填因为不知分数胡乱填写,当时也没有任何信息资源只能从最低的宁波师范写起。如舟山海洋学院,宁波师范学院等,心想只要有书读就行。


半个月后省里复审通过,港务局张贴了红榜,复审名单的榜首居然是我的名字,总分378分位列榜首:化学97分、物理75.5分、政治74.5分、语文69分,数62分。参考分英语18分。最有把握的语文数学是考的最差的。后来听说那年的语文是出题最难的,化学是最简单的。


那年报考志愿表可以填二次,分数公布后可以重新填写报考志愿,在家中三个医科大学毕业的大小姑妈影响下,我一直对医科大学充满了憧憬。也因为相对较好的考分给了我信心。当时可以填报10个学校20个专业,第一志愿填写了心目中的神圣殿堂“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首位,药学系紧跟,后面如北京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南京药学院、沈阳药学院等等医药院校全部罗列在内。


接到入学通知时,上海第一医学院的红字信封,让我的眼睛模糊了。


四年的学习让我爱上了药学,同时仍然喜欢着医学。所以药理课程是我学得最好的,至今于人于己受益匪浅。

恢复高考四十年复旦校友征稿

尊敬的复旦77/78级校友:

今年是恢复高考四十周年。928日我们将在美丽的复旦园欢迎您重归母校。为了更好地回顾历史,我们现在诚邀您参与我们的“恢复高考四十周年”征文活动。您可以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也可以自拟主题,所有来稿我们会发布在复旦大学校友网“校友来稿”栏目。

投稿邮箱:fdxyh@fudan.edu.cn

1,您可以从如下主题中选择您感兴趣的(可多选)或者自拟主题:

1977年的复旦物理系/数学系/化学系/英语系/中文系/生物系/医学院/计算机/经济系/外文系/微电子/药学院/新闻系/哲学系/管理系/核科学系…..都在学些啥?

为什么复旦人喜欢去黄山浪?

高考改变命运

在复旦最难忘的几件事

复旦对我的一生影响

这四十年,我都干了些啥

中国腾飞的见证者

我在国外这些年

我不能忘记的老师/同学

我在篮球队/排球队的那些日子

…….

2,您也可以把自己原来创作过的/老师同学创作的和复旦有关的回忆文章(诗歌)发送给我们。

3,所有投稿者将获赠复旦精美校园礼包一份。


恢复高考四十年校友来稿汇总:


http://www.fudan.org.cn/site/fddxxyw/xyh/item/?id=18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