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正浓,枫满红。在上海徐汇区医学院路138号这片具有厚实文化和悠久历史底蕴的土地上,人们惊喜地发现,一棵百年古香樟树如今愈发苍劲挺拔、枝繁叶茂。
这里,坐落着今年迎来创建90周年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这里,是一代又一代上医人魂牵梦萦、情难割舍的“医学殿堂”,是一批又一批年轻学子立志救死扶伤、探究生命奥秘的“演练沙场”。
中国近代著名医学教育家和公共卫生学家、上医创始人颜福庆先生的雕像,已经回归重建后的上医福庆广场。绿草如茵,花团锦簇,颜福庆先生含笑凝望的前方,枫红砖楼依旧,琉璃屋顶如初,见证了他曾经尽其所能、倾其所有,在这里的播种、灌溉和丰收。看今朝,他亲手创建的上医风华正茂,桃李满天下。
“人生意义何在乎?为人群服务。服务价值何在乎?为人群灭除病苦。”这是颜福庆先生1927年创建上医时就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是延续至今“正谊明道”这一上医院训的精髓所在。在新落成的上医同生广场上,由校友捐赠的院铭石的背面,镌刻着上医院训的“完整版”、汉朝董仲舒的名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一切,昭示着上医的文化脉络,早已经根植于上医的土壤里,并不断地吸收着新的养分,繁衍激活,生生不息。
在时代阳光雨露的滋润下,上医沃土曾“诞生”了独领风骚、载入史册、总数位列国内高校前茅的16位国家一级教授,他们的名字被许许多多的上医人所铭记:王淑贞、苏德隆、杨国亮、吴绍青、谷镜汧、沈克非、张昌绍、陈翠贞、林兆耆、荣独山、胡懋廉、钱惪、徐丰彦、郭秉宽、黄家驷、颜福庆(按姓氏笔画为序排列),这一个又一个熠熠生辉的医学大家,为上医人增添了引以为豪的一份自信、不忘初心的一股力量。如今,他们栩栩如生的座像,被一一敬放在上医明道楼前全新亮相的宣誓广场,他们将成为新时代上医教师们乘风破浪的“航标”和医学生们砥砺前行的“明灯”。
透过荣光,回望来路,其实上医在奋力前行的进程中,也曾经遇到瓶颈和弯道、面对困难和挑战。但是,一路同舟共济,一路携手并进,上医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上医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未来的追求也始终没有停滞,上医人始终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在上医人的记忆中,秋阳高照的2011年11月7日,是一个特别暖心的日子。当日,学校“深入基层大走访大调研”活动选择上医作为启动“首站”,并由此奏响了上医旧貌换新颜的“序曲”。那一天,有几位上医离退休老同志巧遇正在校园里查看实情的校党政领导和职能部处负责人一行,老同志们情真意切、吐露心声,表达了与无数人一样期盼上医再创辉煌的良久愿望。
伴随着施工机械车隆隆的巨响声,上医改扩建工程在2014年夏天全面启动。这是一次举全校之力登新高的“大动作”,也是一次获师生支持谋新篇的“大布局”。当年7月,4000余名医学生分别顺利搬迁至江湾校区、邯郸校区等校内学生宿舍楼,以及校外成栋建筑改造的学生公寓等过渡时期居所。医科图书馆的近50万册图书也如期完成了搬迁。上医,开始了励精图治的三年,也开始了绽放希望的三年。
于是,在往来各校区的校车上,上医教师、学生们的身影逐渐多了起来。他们回到上医的时候,时常会不约而同地走到几乎天天都在变样的建设工地旁,用眼睛“穿越”脚手架上的防护网,想象着里面的变化和未来的模样;用手机“装下”挂在空中的起吊台,估算着需要多少日子崛起的新楼会比吊车“长得高”。在医科图书馆结构封顶的当天,一位教师路过封顶仪式现场时,受邀用手机给几位来自四川绵阳的建筑工人拍下了数张“定格”笑脸的合影,其中一位大姐的话,至今让这位教师记忆犹新:“造好房子我就要回老家了,我要让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将来争取考到这个好地方读大学。”
今夏酷热伊始的那些日子,经过上医门口的“上班族”,因为红灯短暂停下而观望东安路左右两侧“这个好地方”时,常常会发现一辆辆满载的大巴车正列队驶入上医校园。7月2日至9日,那是上医人欢欣鼓舞的“喜日子”,“离家”三年的4000余名医学生顺利回搬上医两幢“高大上”的崭新宿舍大楼。家门口,即将陆续启用的还有同样“高大上”的崭新医科图书馆、医学科研楼、综合游泳馆等。
校党委书记焦扬,校长许宁生,常务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等校领导第一时间来到学生宿舍送问候,他们对学生说的最多一句话是:“同学们,欢迎你们回家!”
其实,准备“回家”的人,还有在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的上医校友们。11月18日,学校“大家庭”将举办“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院”主题论坛等上医创建90周年系列活动,大家将齐聚一堂,提气鼓劲,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以上医创建90周年为新起点,开启上医建设和发展的新征程。
这些天,上医的花正盛开,上医的地正披绿,上医人的脸洋溢着微笑。上医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