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复旦诗社
77数学 杨荫稚
1981年,我在复旦数学系读书,文革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是新中国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教育史上很特殊的一届大学生。别称“77级”。那一年,复旦成立了“复旦诗社”,在我系团总支几位消息灵通的诗歌爱好者朋友的介绍下,我成了它的第一批成员。
那时巳是大四了,经过3年的寒窗苦读,专业倦意有加,开始“不务正业”。
我们那一代大学生经过了十年文革的信仰和理想折腾,进大学(1978年)前后那段时间都普遍厌倦政治,于是也殃及了文科其他专业,又值刚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全国人民转而笃信“科学救国”。那一年我母亲参加了上海高考的阅卷,一个信息使人慨然:理科考生的语文和政治卷子的分数普遍高于文科考生。很多人都被文革搞怕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文史哲在文革中作为政治的工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使一般老百姓对其产生了恐惧。
在这种历史环境下,我这个原本很文学的人也坚定地报考了理科专业。并考进了复旦数学系。这令我周围的朋友大跌眼镜。读书前我在工厂当小工人,业余在区工人文化宫诗歌组参加活动,写诗,写歌词,编表演短剧,小有才艺,也曾在某年“三八”节的文汇报上发表过小诗一首。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我应当而且完全有能力考文科。然而事实使他们不可理解。
进复旦理科是我的志愿,而被圈进数学系则是一个意外。虽然在中学时曾任数学课代表,数学学得也不算太差,但当时曾风靡一时的徐迟写的有关陈景润1+1=2的“数学皇冠”的报告文学令我对数学望而生畏,那时高考录取不用征求意见的专业调剂,使我在大学第一年时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从此以后的两三年的时间,我一头扎入数学的旋涡之中,与我的诗歌、我的文学、我的浪漫情调作别。谢绝一切专业之外的东西。于是很少人知道我的另一面。直至有一天,我参加了复旦诗社,拿出了一首首小诗在爱好者中间传阅时,许多人又大跌眼镜,包括诗社中的其他系的诗友,他们总是很疑惑地发出一种声音,一个学数学的女生,竟然也有诗的激情和才能?本系的数学朋友则是另一种意外,你会写诗?!
其实对我个人这一点也不意外,是非常符合逻辑的顺理成章的结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解放大讨论,使我们这一批十年知识青年中的精英实际上又很快地对政治产生了再一次的、但比较理智的热情。之后的“伤痕文学”、“朦胧诗”运动开始了对文革及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中国文化的拨乱反正,又使我们的政治热情及政治热情的寄托载体—文学热情重又复燃。两三年的数学苦读一方面使自己在专业上基本摆脱了困境,可以驾驭自如,另一方面,厌学情绪渐生,开始想不务正业。于是诗社的成立,自然给了我一个可以换心情、泄情绪的地方。其实在诗社之前,系里已经有一二诗歌爱好者在左右,传写各自的小作。待诗社成立,加入诗社,成为一种自然的结果。
记得复旦诗社应该是复旦文革后校园里成立最早的学生社团之一。我们当时的活动也是非常随意和松散的,在我依稀记忆中,有两次活动,一次是大家聚在一起闲聊,好像在现在教育超市那块地方,一个学生会的活动室,很大的屋子,沿四壁放着课椅,大家随意坐着,随便扯着,没有主题,没有主持人,也没有很形式的会议桌。也许因为没有多余的家具,所以屋子显得空和大。后来,参加者自发地分为一小圈小一圈地小组讨论。主题已经忘了,因为可能本来就没有什么较明显的主题,只是大家从各自的专业中逃逸出来,偷得半日海阔天空。之所以这次聚会还一直有记忆,是因为那天哲学系的景晓东也在,并在同一个小圈子里谈了话。景晓东在当时即使不算大名人,也算是一个小有名声的人,他是1976年“四·五”天安门事件中一首曾非常令人感动的天安门诗歌的作者。曾是我们非常崇拜的诗人兼英雄类的人物。诗社成立时,实际上巳是我们在校的差不多最后一个学期了,大家也开始讨论毕业后去向,当时景晓东说他将要回北京,到某一个部里去,并且还非常有政治抱负地说要干些什么。这是当时作为平民百姓的我不太理解的:为什么还那么热衷政治?因为他是高干子弟,自然有与我们不同的环境和境界。十几年以后,自己也渐渐进入所谓小小领导阶层后始得悟懂此道。
第二次有印象的诗社活动是一次相对正式的诗歌朗诵会,那是在第一教学楼,好像是第一教学楼三楼的大教室里,挺多的人,挺热闹的,那天的主题是纪念“七一”党的生日,我也有一首诗,但忘了是否朗诵了。由于是命题作品,所以就有点遵命文学的味道,但也尽量写出真情,我自己认为还是有真情的。那天的朗诵会上至今还留有一点印象的是,当时有一个很红的某文科系的张真,十分的风华正茂意气昂扬,当时她在复旦及复旦外都小有名气。很奔放的一位。
由于诗社成立时,我们巳近毕业,所以没参加很多活动就离校了。但作为诗社的首批成员,自己颇感自豪至今。
此外,诗社还出版刊物《诗耕地》,到我离校时,手中共有5本。我在某一期上发过一首,是比较含蓄的有关爱情的主题的。由于写的比较清丽,又加一点艾怨情绪,被一位编辑相中,略做修改便刊印了。属小家碧玉的那类。其实并不是我自己最喜欢的那种,也不是周围同学们喜欢的那种。同学们比较喜欢的是抒发思想解放带来的感慨、释放和对学校生活同学之间友情的赞美和对未来的豪情。曾有这样的一首诗除被同学传抄外,还被他们出在系的黑板报上了。
复旦诗社当时的知名度很高,在复旦之外很多文学青年都很向往复旦诗社。不久,我毕业后到某高校任教,我带的第一个班上的一女学生,有一天用一种很崇敬神态对我说:“老师,你是复旦诗社的,我在复旦诗社期刊上看到你的作品了呢!”。另一位也是爱好诗的小朋友把我的5本诗集借走,从此就再也没有还回,这位小朋友后来考了上海交大,现在在美国搞生物工程类的研究。索要回来的可能是极小的了。
去年女儿考进复旦,课余在学生会社工委工作,作为复旦百年校庆的内容之一,承担了复旦学生社团史的编撰工作,遂想起了我曾是复旦诗社的成员,待提及我曾有的历史文物级的诗社早期期刊的散失,连呼可惜,遍查档案馆,也无档可查。只是希望我们当时的那些人中,还有那么至少一两个能好好珍藏诗社期刊的同学,那真是功德无量了!
2004年写在复旦百年校庆前
恢复高考四十年复旦校友征稿
尊敬的复旦77/78级校友:
今年是恢复高考四十周年。9月28日我们将在美丽的复旦园欢迎您重归母校。为了更好地回顾历史,我们现在诚邀您参与我们的“恢复高考四十周年”征文活动。您可以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也可以自拟主题,所有来稿我们会发布在复旦大学校友网“校友来稿”栏目。
投稿邮箱:fdxyh@fudan.edu.cn
1,您可以从如下主题中选择您感兴趣的(可多选)或者自拟主题:
1977年的复旦物理系/数学系/化学系/英语系/中文系/生物系/医学院/计算机/经济系/外文系/微电子/药学院/新闻系/哲学系/管理系/核科学系…..都在学些啥?
为什么复旦人喜欢去黄山浪?
高考改变命运
在复旦最难忘的几件事
复旦对我的一生影响
这四十年,我都干了些啥
中国腾飞的见证者
我在国外这些年
我不能忘记的老师/同学
我在篮球队/排球队的那些日子
…….
2,您也可以把自己原来创作过的/老师同学创作的和复旦有关的回忆文章(诗歌)发送给我们。
3,所有投稿者将获赠复旦精美校园礼包一份。
恢复高考四十年校友来稿汇总:
http://www.fudan.org.cn/site/fddxxyw/xyh/item/?id=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