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成渝交通30年沧桑巨变感悟(田雪梅 06级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

2018-04-04|校友走访


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

成渝交通30年沧桑巨变感悟


田雪梅
06级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
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18岁你记忆深刻的是什么?
对今天的城市孩子来说,
大概意味着学校举行的盛大成人礼,
或是父母赠与的精美礼物。


对我而言,最深刻的记忆就是考上成都的大学,第一次走出重庆,由此开启迄今长达30年的成渝两地往返奔波。

30年前,坐着绿皮火车上省城


30年前的首次成都之行,父亲陪同。

第一次离开家门,又第一次乘坐火车,兴奋的我早早地和父亲赶到市中心的菜园坝火车站。作为当时重庆唯一的交通枢纽,车站广场黑压压的人群,简易拥挤的铁皮候车大棚,陈旧肮脏的绿皮列车以及车厢内飘散的酸臭难闻的味道,是成渝交通带给我的初次印象。

票,自然是硬座。300多公里的路途,从头天傍晚到第二天早上8点多,14多个小时。上车后三个人一排,开始有同行人说说话,倒没觉得什么,但深夜瞌睡来袭又无处可躺,只有最里面位置可以趴在小桌上眯觉,稍微好受一点,其他人只有坐着东倒西歪打盹。父亲把最里面的位置让给了我,自己硬挺着熬了一晚。天明到达成都后,再搭乘校车一路颠簸,抵达学校已接近晌午。不禁感叹,到底是省城成都,好一段遥远的旅途!



20年前,夜行列车的辛酸记忆


时间回溯至20年前。

此时,成渝客运列车开始夕发朝至,只需一觉的功夫即可抵达,卧铺票自然成了“抢手货”。记忆深刻的是,由于单位与铁路部门的某种关系,每年寒暑假、逢年过节,找上门希望能帮忙找关系预定卧铺车票的不少。

我清楚地记得,好不容易为同学弟弟买的卧铺票被他丢后,急得直哭,最后不得已还是临时买了无座票回重庆,自带板凳上车。女儿自小每年跟随我乘坐夜班车回渝,半夜曾好几次从狭窄的床上掉下来,所幸无伤。当然,经济条件好的先富者往往会选择半小时即能抵达的成渝航线,但这并非大众的主流出行方式。为了体验坐飞机的感受,我也曾不惜血本花400多元买过一次机票,但之后想着那么短的飞行时间,颇感心痛。

15年前


随着两地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1995年便开行的成渝大巴终于在新世纪到来之际风光起来。那时100余元的票价并不便宜,但只需四五个小时车程,每天若干班次动态发车,灵活多样的乘车地点,使老百姓随走随买的出行愿望得到满足。而大巴日均客流量达7000人次的巅峰客流,也让成渝航线被迫停运,老成渝铁路的乘客亦大幅减少。曾经数次在五桂桥汽车站接待来自重庆的风尘仆仆的老同学,也曾几次在买不到火车票或临时有急事时乘坐大巴回渝,但封闭狭小的车内空间和简陋的车内条件让容易晕车的我难有好感,四五个小时僵硬的直挺硬座则让人腰酸背痛,夜行列车仍然是我的首选。

10年前,动车改变生活


改变发生在大约10年前动车时代的来临。

随着“和谐号”动车组开通,“中国的新干线”成功地将两地时间压缩至三个半小时,早发晚归成为现实。

时速只是变化之一,更关键的是,动车的流线型时尚外观和内部舒适乘车环境完全颠覆了中国人关于火车的记忆。我经常回想起邓小平在上世纪70年代末访日乘坐新干线的那幅图景,以及他那句名言,“快,就是感觉快,有催人奋进的意思”。那样的场景曾深深刺激我,是我懂事以来体会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的最早记忆。

2004年日本留学期间,我曾几次乘坐从东京到京都的新干线,感慨其速度之快捷、设计之人性和服务之良好,惊叹于日本国民出行的便利、从容、淡定和文明,期待着中国有一天也能这样。事实上5年之后,不知不觉中,我才豁然发现,其实中国交通已经越来越褪去落后、粗陋的外衣,我们也能像曾经羡慕的发达国家那样。

在诸多感慨中,我开始调整自己的生物钟,探亲、调研、开会和朋友聚会,以前需要提前谋划的事情,需要耗费几天时间的事情,现在只要有想法,都可以利用动车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完成。因为动车的出现,故乡重庆于我而言,是一个随时可以到达的港湾。

新时代,成渝交通的无缝接驳

大概5年前,
动车逐步被速度更快的高铁所取代。

成渝交通时间从三个半小时进一步缩减至两个半小时、一个半小时。如今,成渝之间高铁普遍一个半小时车程,动车也不过两个多小时。今年,随着沙坪坝车站春运前投入使用,重庆一小时快速抵达成都的梦想已然实现。三百公里距离近在咫尺,早出晚归已是平常事。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高铁不仅迎来自主知识产权时代,也赶上移动互联网时代,并进入智能化时代。网络购票开启,让每个人无需出门即可完成购票选座,并可网上提出餐饮、租车等系列服务要求。而最近乘车的最大惊喜,则是出现在进站验票环节,身份证、车票与人脸自动识别智能系统,省时省力又高效。人的精力原本可以产生出更大社会价值,不再被耗费在一些低价值领域,是一个社会对于人的生命和时间的最大尊重。

随着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今年的我可以很骄傲地宣告,我的成渝往返路已经基本实现无缝接驳:在家门口乘坐地铁7号线,25分钟抵达东客站,坐高铁到达重庆后,不出站直接换乘刚刚开通的轨道10号线再转轨到3号线,便可直抵家门。大气、宽敞的车站和方便的智能系统,让刚放假归来的孩子颇为惊喜,“没想到一学期的功夫,成都和重庆交通就变得这么方便了!比北京还强呢。”

人的发展和需要始终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满足这种发展需要则是国家治理的终极目标。改革开放因其释放了人的多方面需求,释放了市场的活力,进而催生了变革社会的强大内在动力,不仅彻底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方向、一个家庭的命运,更是深刻改变了一个人的生活观念和工作方式。虽然,我知道还有相当多地方难以与成渝这样的国家中心城市相比,但每次回家,面对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成渝交通,心里仍然忍不住要为中国的交通事业特别是高铁的发展点赞!

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与时代同命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优质交通出行的需要,正是三十年来成渝交通沧桑巨变背后的深刻逻辑!它不仅开创了成渝交通的新时代,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现代中国的成长轨迹。因此,从更深层次上,我要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就点赞,并为新时代中国民众更美好的生活祝福!


本文原载于《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征 稿 启 事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在四十年的波澜壮阔中,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第一次看电视、第一次打电话、第一次用手机、第一次上网、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国……国家和我们一起,共同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第一次。


在这个堪称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里,复旦人不但是见证者,还是引领潮流的重要参与者。


“相辉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2018复旦大学校友返校活动”举行之际,诚邀毕业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的校友参与“改革开放四十年:一张照片 • 一个故事” 征文活动


"改革开放"四十年,每个十年都是日新月异的十年,我们期待以大家的经历,串起时代的故事。


征稿要求

1.每篇征文需围绕一张照片讲述一个具体的故事。


2.鼓励从熟悉的角度(地域、职业、兴趣等)切入,故事可包括但不限于对重要历史时刻的侧记、对重要人生经历的回忆、对具有特殊意义的物件的描述等等。


3.需言之有物,务求真情实感,篇幅不限。


呈现方式

1. 复旦大学校友网校友投稿栏目发表


2. 复旦大学微信公众号择优推送


3.《复旦人》杂志“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刊择优刊登


4. 所有稿件汇编结集,交校史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机构永久保存


投稿邮箱

fdxyh@fudan.edu.cn,投稿邮件需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为标题。


截止时间

即日起至2018年5月11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