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霍生玉:教学要“站稳讲台”,科研要追求创新

2021-09-08|校友走访


11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霍生玉:教学要“站稳讲台”,科研要追求创新

  

霍生玉校友是2011级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博士生,现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研究,包括训诂学、汉语词汇史和古籍整理几个方面。曾独立获得江苏省高校哲社优秀成果三等奖、徐州市哲社成果一等奖、江苏省语言学会青年学者优秀论文一等奖、江苏省语委办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国家社会科学项目1项,江苏省成人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项,参与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2项。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权威期刊1篇,CSSCI 9篇,北图核心11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

  

在走访中,霍生玉教授耐心地回答了我们的问题,与我们进行了友好亲切的交流,分享了她在复旦学习以及毕业后的工作经历,并对同学们的学习、人生规划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1、您毕业后的经历?

霍:20157月从复旦博士毕业后我就回到了原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工作一段时间后申请了青年教师境外访学,于201512月前往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访学半年,回来后在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至今。

  

2、简单讲讲您现在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您在工作过程中有什么特别有成就感的经历?遇到过什么困难和挑战,是怎么克服的?

霍:我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教学和科研。一方面是教本科生和带硕士研究生,另一方面是做一些本专业的科研工作。文学院的工作环境整体来讲很好,同事间关系融洽,大家都很朴实和坦诚。

毕业至今,要说比较重要的事情的话,一个是2016年在《中国语文》(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权威期刊)发了一篇论文,第二个是2018年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科研项目。这可以说是我个人科研工作的两个突破。此外,修改完善了博士论文,201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平时也发一些C刊、核刊论文,这都是一般的常规性的工作了。

博士毕业回校工作,遇到的困难之一就是不能随时有导师指导了。除非有特别的困难才好去打电话请教导师,更多时候需要自己去解决,自己想办法去查资料,从不同角度思考、论证,常常会费了很大功夫却发现错了,又要推倒重来。可能经过多次的尝试之后,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3、对于想从事相似职业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经验或者建议吗?

霍:我觉得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还是要站稳讲台。“教师”还是重在“教”,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新教师首先还是要把课上好,要努力站稳讲台。

把课上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对于刚毕业的学弟学妹们,如果是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一直在上学,那么还没有工作经验。我建议第一件事还是要舍得花时间、精力把课上好。“站稳讲台”,是教师立足之本,也是在一个单位获得认可的第一步。上不好课,就不能引导学生去热爱这个专业。事实上,在专业的引导方面,学生受任课老师的影响是最大的。哪个老师的课上得好、上得有内涵、有深度,学生可能就会对这个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喜欢这个专业,也才会去对这个专业投入学习的热情。所以,我认为,“站稳讲台”对于新老师来说是第一位的。

第二,我建议学弟学妹们要多跟前辈、同事请教,毕竟他们在工作、生活各方面都更有经验。年轻人还是要谦虚一点,多跟前辈请教和交流,一方面有利于新老师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新老师在一个单位获得认可。

  

4、您的领域未来十年的发展和痛点?

霍:我做的是汉语言文文字学专业汉语史方向,主要对训诂学和汉语词汇史研究感兴趣。训诂学属于传统学科,历史悠久,需要丰富的文献阅读积累和扎实的专业底蕴。古人的阅读积累肯定比今人深厚得多,在考据、考证以及文献积累方面,今人是难以超越古人的。因此,今天我们要想做出一些新的东西来,那就只能依靠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新的思路。清人在小学方面的成之所以能够超越汉唐,就是因为他们有新的方法、新的思想,比如段玉裁、王念孙他们提出了“因声求义”的理论,等等。那我们今天在前人的基础上要怎样才能做出一点新的东西呢?我认为可以恰当地采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方法,比如语义分析的方法、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等等,尝试将这些现代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用到传统训诂学的研究工作中去,这样的话我们才更有可能做出一些东西出来。这也是我毕业后一直以来想努力追求的,但还很遥远。

  

5、您在复旦求学生涯中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令您印象深刻/对您影响深远的经历?

霍:我在复旦收获当然是很大的,这是我人生当中的重要一步,尤其是在专业学习方面,获得了很大提升。可以说,在去复旦之前,我实际上对本专业的认识还是懵懵懂懂的,基本还没有进入专业门径。在导师的指导下,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我才敢说自己是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

还有,复旦在人文氛围、师资力量、学术资源等方面都是一般的高校难以比拟的。对于复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作为一所名校的整体氛围,非常开放和自由,老师们也都博学包容,我们经常能够和大师们面对面交流。像我们古籍所的每位老师,我们都可以去听课、去请教。以前一些只能在网络上看到的名字,在复旦也可以随时见到真人,还可以去“蹭课”。例如陈尚君、陈思和老师等,我们古籍所没有他们开的课,我就会去“蹭课”。他们开的课,教室里都坐得满满的,有同学甚至坐在地上听课。我有两次去晚了,没有座位了,就坐在讲台下面的地上听课了。那种氛围对我印象十分深刻,可以说是一种震撼!复旦还有很多这样的大师,就不一一说了。能够聆听大师讲课,有的还可以和他们面对面交流,感受大师们的渊博和深邃,真的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6、您对复旦的学弟学妹职业规划/人生发展的建议?

霍:我感觉还是要自己先定位,做好规划吧。你将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是做中学老师,还是想做高校老师,还是进政府部门,或者说自己创业?总之要尽早定位,要想好到底毕业之后想做什么。定好位之后,再制定一个近期的、远期的学习计划,然后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就好了。

但是,不管目标如何,完成学业是第一位的。如果想考博的话,专业更要精进和深入。如果是想做中学教师的话,建议在完成学业的前提下,也适当了解和涉及一些中学教学方面的东西,尝试去从事一些教学实践活动。

  

时间过得很快,同霍生玉校友的交流不知不觉便来到了尾声。在此次交流与对话中,我收获良多。对于还在就读阶段的同学们而言,“定位”是十分重要的,学习生涯中的每一年都格外重要、每一年都应当把握,我们要在有规划、有目标的基础上,一步一步踏实前进。而对于有志于从事教学工作或学术科研的同学们来讲,一要将学业放在第一位,二要在实践中增长教学能力与经验,因为“教”是一名教师的立身之本。最后,再次感谢霍生玉教授在假期之中抽出时间与我们进行交流!

走访同学:19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沈笑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