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盖建平|真正的学问使人幸福
BY 田韵
盖建平老师是复旦大学中文系2010届博士生校友,现为江苏第二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于她来说,做一名老师,教授自己喜欢的学科,这是她的夙愿。但在找到自己的理想职业之前,她也和众多年轻人一样,经历过短暂的迷茫和曲折。
1999年,盖老师高考,她没有选择中文,而是阴差阳错地报考了华东政法学院(现华东政法大学)的经济贸易专业。在四年的学习中,她发现西方经济学无法解答她对世界的困惑,“经济学往往是解释‘how’,而不关心现象的前提预设。比如西方经济学常用的前提——“理性人假定”她“想来想去都接受不了”。怀抱着人文理想的她,时常陷入苦闷。但日后回忆起本科的学习,她发现经济学对她理解文学仍有很大的帮助,这使他她没有立刻进入中文系的套路中,而是抱着某种价值观带着问题进入文学研究的。
于是在硕士阶段,她选择了复旦大学的比较文学专业,并幸运地遇到了一位影响自己治学和价值观的导师——林涧教授。“我是她带的第一届学生。”在论文的撰写中,导师不仅为她提供了珍贵的外文资料,而且让她明白了什么是真的学问,“不能用自己的观点扭曲材料”,同时也不盲目地跌入他人的观点中。谈及文学中的形式主义批评,盖老师认为不应该忽视文学中“真正的现实与历史”。“真正的学问不仅能帮助自己,也能帮助其他人,增进人的幸福。”而“在一个真正幸福的人生里,我们可以自如地获取知识,不被谎言和假象迷惑。”
作为一个研究者,盖老师研究起点是早期美国华人文学,近些年她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做了很多跨学科的研究,“最近写的几篇论文自己都比较满意”。她的研究背后有她素来的关怀,“美国所提供给世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当代已经显露了它的局限性”,“我从前感到焦虑,因为国内有很多人仍然对美国抱有幻想,但新冠疫情和川普执政以来改变了年轻人看世界的眼光,更多人看见了真相。”而处于消费主义浪潮下的中国年轻人,如何进入真实的生活,如何开创新的不同于西方的生活方式,是我们这一代需要用行动解答的问题。
在复旦六年的求学生活中,盖老师最为难忘的是复旦的公共网络空间——日月光华bbs。她不仅在那儿遇见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淘到了喜欢的裙子,还在古典诗词版写诗词,在红楼梦版玩“十八猜”。而今bbs上远不及当年的盛况了。
毕业之后,她先到江苏广播电视台工作了一年,但电视台朝九晚五的工作并不适合她。虽然当时的选择带着毕业之后的迷茫和跟风,但盖老师说,“人生的经历没有浪费的,只要认真做事情,都会有所得。”
之后,她冒险离开了电视台,到南京师范大学做了两年博士后。虽然读博错过了高校扩招的大潮,但博后毕业恰逢江苏第二师范大学专升本,需要一位中文系的老师,她便被成功地被招进了这所学校。她一直向往稳定的生活,学院的同事光明磊落,这里的学生也很认真,盖老师无不满足。“一直向往做老师,绕来绕去,还算不忘初心。”盖老师是喜欢学生的,也深得学生们的喜欢,在南师大她便开始讲课了,学期末便被评为最受欢迎的老师,这对她是一个鼓励。她说,老师传授的知识也许会被遗忘,但“一个老师发生影响并不仅在课堂上,而是在任何时间,你对学生的判断和态度,他们都能感受到。”正如当年的林涧老师对她的影响一般,“你的人生会打上老师的烙印。”
结合自己的经历,盖老师真诚地为复旦的学弟学妹们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珍惜当下的环境,利用身边的师资资源,找到问题去寻求老师的帮助。其次,她希望年轻人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抱着纯粹的目的去求知,去成长,“小环境非常重要,年轻人很难在孤独的环境中走很久”。最后,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要局限于自己研究的小圈子中。“现在的时代是所有人都需要世界历史知识的时代,年轻人需要大的格局。不要在求知上局限于本专业,否则就会逃避很多知识。知识是你拥有了才知道有用,而缺乏的时候并不会觉察出自身的缺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