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级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李舜华:困顿与求索,悟道与解惑

2021-09-08|校友走访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李舜华:困顿与求索,悟道与解惑

  BY 吴婧妍

 

2000年,李舜华校友进入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工作,主要从事于元明清文学与文献方向的研究,旧治古代小说史与戏曲史,近治礼乐与演剧、乐学与曲学,兼及诗词学、音韵学等。著有《明代章回小说的兴起》、《礼乐与明前中期演剧》《从礼乐到演剧:明代复古乐思潮的消长》等学术著作,专著《礼乐与明前中期演剧》获广州市2006-2007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其中核心期刊四十多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7篇。李舜华校友长期执教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今年春刚刚引进至广州大学。

李老师在访谈中介绍了自己一路以来的难忘经历,分享了自己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行业的感受和心得。在访谈的最后,她也向复旦的学弟学妹们分享了人生感悟,提出了诚挚的建议。

  

一、永怀问题意识,潜心学术钻研

有时,一个误打误撞的专业选择,也会给人生增添一抹亮色。本科期间,李舜华老师就读的是她高考时填报的第二志愿——历史学。“现在想来,四年历史系的时光,大约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我。”李老师回忆说,“现在很多人在评价我的研究过程时都会提到我的历史功底,这源于四年历史系生涯对我的熏陶,从此有了挥之不去的历史感。”文学与历史不期而遇的结合,给李老师后来的文学研究带来许多启迪。

李老师开玩笑说,她本科时期在历史系的学习,多少是有些“不务正业”的——学习之余,李老师阅读了大量元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对于非元明清时期的其他文学作品,也有广泛的涉猎。

在北京攻读研究生的时候,李老师意识到自己对西方理论的了解还有所不足,因此在读研期间寻找西方的理论著作、探讨海外汉学的相关著作进行阅读。除了向西方延展,李老师的目光也聚焦于国内,她查找了与晚明思潮有关的著述、清代和二十世纪晚清民国时期的相关著述,对当时中西历史发展的脉络有了更多的兴趣。“对于我来说,小说和戏曲能够展现一个更广阔的的社会历史,我可以从中发现很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在丰厚的阅读量基础之上,李老师开始思考“章回小说为什么会兴起”这一问题。怀着这样的问题意识,李老师不仅阅读了国内许多文献著作,还阅读了大量英文著作,同时为了进一步阅读日文著作,还特地自学了日语。经过不断探索和挖掘,李老师对章回小说兴起的路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当时现有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也有了自己的独到理解。

当我们问到李老师为什么对古代文学研究有这么浓厚的兴趣时,她说,其实我觉得,我们之所以去读古人的书,是因为在古人的书里同样能体会到当下人的困惑,古今虽然异时,人情却是相似的。”李老师还说,她年青时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走上学术道路,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只是因为热爱而阅读,因为人生有困惑而沉溺于阅读,并在阅读中不断产生问题,遂循着问题一步步往前走。譬如,李老师提起,中学时非常喜欢阅读《红楼梦》,因为书中所刻画的人生的问题、历史的问题、社会的问题,构成了一张巨大的诱惑网,自己不觉被网于其间,左冲右突,不断去寻求自己解脱之法。郑振铎先生曾经说过,为什么我们关注近世,并把小说和戏曲看作近世文学的代表,是因为它们与我们现代人的思想是最为接近的。“或许这也是我最早关注小说和戏曲,由小说戏曲走入历史,走入学术研究的缘故。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我只是一个寻常的人,因为寻常而有惑,因为有惑而求知罢了。”李老师说。

二、独自摸索前行,是他们给了我“光”

对于李老师而言,在复旦两年博士后经历是一段非常辛苦而难忘的回忆。在这两年里,李老师转向了戏曲这一于她而言完全崭新的领域。对她来说,如何突破研究上的瓶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那时候,对我的学术生涯产生极大影响的有两位先生,一位是日本学者田仲一成先生,另一位是我在复旦的联系导师章培恒先生。”李老师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概括了两位先生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在暗夜中摸索着前行,是他们给了我光亮。

在完成“章回小说的兴起”这一博士论文后,李老师对现有晚明文学复兴的叙述产生了极大的疑问。因此她特地选择了“明代前中期演剧”这一议题,关注的其实还是晚明传奇的兴起,即晚明的文学复兴,只是进一步追溯到明前中期,以为不了解这一时期,便无法真正理解晚明。不过,当时研究界极少关注明前中期文学,尤其是演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该时期演剧史料的缺乏。初生牛犊不怕虎,尽管开题时有导师担心这个选题很难完成,李老师自己也不能确定现有的资料是否能够支撑她完成研究,但问题正摆在面前,对解决问题、解答困惑的渴望促使李老师坚持把选题做了下去。田仲一成先生是当前对中国演剧史研究比较深入的学者,因此李老师四处收集田仲先生的著。国内能够找到的论著,李老师就到北京大学、到国家图书馆复印;国内没有的资料,她就联系田仲一成先生,再由先生从日本寄过来。李老师的努力得到了田仲先生的认可和支持,他来复旦开会的时候,特意留出空闲的时间来与李老师交流、解答她的疑惑。在交流过程中,李老师收获颇丰。

说起自己的老师章培恒先生,李老师似乎感喟更多。“第一次见章先生,印象是极为深刻的,因为被‘惊’到了……”李老师说,刚到复旦,第一次见先生,以为只是师生间一次会面,没想到,章先生一张口,第一句话就是“你想要做什么题目”,一时便有些错愕;才开口陈述,章先生便一个问题追着一个问题,几句话问下来,脸上的神情越来越严肃。后来便有同学告诉,轻易不能见先生,据说去见章先生前一定要做好准备,甚至要提前三天就准备好。即便做好了准备,去一趟也仍然会被追问得手足无措。从那以后,李老师说,她也真的不敢去轻易见先生,只得先埋头把先生所有的著述从头到尾仔细读书过,连文学史都是对着不同版本看,还将古籍所里老师们的文章、先生历年指导的学生论文也都找来一一看过。每一次见先生,虽然时间不长,但先生提的每一个问题,李老师都会回来反复查书思考,不断追问为什么。

李老师感叹说:“在复旦,虽然只是短短两年,却是我学术生涯中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浸润在复旦浓厚的学术氛围之中,受到以章培恒先生为代表的导师们的谆谆教诲影响,李老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实现了从演剧转向礼乐制度、最后转向乐学和经学的路线转变。也正是因此,但从本心上而言,李老师已经将复旦当作自己的母校。她说,正是因为有章先生对我的严格要求,才能让她在最艰难的时刻咬紧牙关坚持下去;也正是在这两年的学术训练中,李老师感觉到,她才在学术领域里真正打开了一扇门,对于在学术领域里有所作为有了深切的渴望和热情。

“我和复旦的渊源不仅仅是博士后这两年,而是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出站后,李老师一直有和章先生、和复旦古籍所保持学术上的往来;再后来,李老师也回到了上海工作,也长期居住在复旦大学内。

  

三、传道授业,教学相长

  

在访谈接近尾声时,我们问了李老师一个问题:对年青人来说,毕业后应该如何选择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不知道您当初是怎么想的?为什么选择了做教师,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李老师说,去报社,去出版社,去政府,去文化公司,这些都是中文系学生常见的选择。不过,我最后犹豫的是,去研究机构,还是在高校。李老师最终选择去到教学岗位进行工作,这一决定与三位学者的影响离不开关系。她至今记得刚进站做博士后时,章培恒先生在古籍所迎新会上说了这样一句话:“未来是年轻人的”;后来求职举棋不定时,又得田仲一成先生勉励说:“还是去教学岗位吧,因为你会和学生们待在一起”;这段求学的时光,李老师还认识了中山大学的黄仕忠先生,他们亦师亦友,常常会相互交流关于人生、关于未来的话题,黄先生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她:“我们徐先生告诉我说,你一定要多跟年轻人来往”。在这三位学者的影响下,李老师最终选择了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如师长们所期待的,到年轻人中间去。随着从教经历的丰富,李老师更加领悟到,年轻人才是未来。和年轻人在一起,你需要保持一生的学习和思考,和时代共进,只有这样,才能将学术的传统承继下来,并传承下去。

“治学,并不是为了钻进古书堆,去做死学问,而是为了悟道。你需要和年轻人一起去感受人生,探讨社会,分享所成,一起解惑,一起成长。”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李老师认为这一句不过说明了教师的基本职责与价值所在,能够传道、能够授业,把知识与理念传递给更多的学生,这是每一个老师都会觉得欣慰的事情。李老师还提到,和年轻人在一起就不会落伍——他们总是能够带来很多年轻的、当下的思想。研究古代文学是为了对照当下、关怀现实,而年轻人们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多和年轻人们待在一起,了解他们的所见所思所想,也就能够更亲近地触摸时代的脉搏、观察整个社会的变化。“我们的人生和年轻人的人生之间总有可以互相沟通的地方,这样,和学生待在一起时,我们的思考和研究有了当下的意义。也可以说,正是有你们年轻人在,有一代一代的求知在,我们才能在教学与科研这个岗位坚持下去。”

四、寄语复旦学子:保持平常心,坚守本心

谈到对年轻学子的寄语时,李老师回忆说,在这么多年的从教生涯中,她看到学生们的焦虑越来越多。十几年前,李老师还在广州大学任教,当时她教授着一门难度比较大的专业课。李老师带着学生们一起阅读第一手的古籍文献,尽管文献的阅读难度很大,学生们也都非常有热情地跟着她“硬啃”下来,收获颇丰。那时候学生们的纯粹、对知识的渴求让李老师印象深刻。

而现在,李老师慢慢感觉到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焦虑的学生越来越多:“至少在我觉得,焦虑其实是可以放下的,因为无论我们如何,生活都会按照它自己的轨道前行,有时候,人的焦虑真的只是庸人自扰。”李老师说自己也经历了毕业与求职,博士毕业时,其实已经接到了好几所学校发出的邀约,邀请她去他们学校工作,也有不少人提醒她两年博士后生涯太过不易,最好不要做博士后,除非找不到工作。也许,对不少人而言,选择工作的确是第一位的。然而,李老师那个时候并没有太多的焦虑和纠结,她笑着说,其实我就是比较简单,想着要继续读书、继续解决心中的疑惑,于是选择了在复旦古籍所作博士后,继续自己的读书生涯。这样的选择也让李老师在后来很多年中承担了很大的经济压力,但也正是这样的选择造就了李老师的今天。“所以,如果一定要我给年轻学子一份寄语,那就是,不要受外界太多的影响,理解现状、接纳现状、保存本心、做好自己,得与失要看你内心如何衡量,焦虑只会让人有所失,而无所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