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级古籍研究所吕涵:从复旦走出来以后,我做事的标准变得更高

2021-09-08|校友走访


15级古籍研究所吕涵:从复旦走出来以后,我做事的标准变得更高

本文来源:2021年暑假校友走访活动

走访同学:19级中文系肖淑方

当被问到复旦给自己留下什么的时候,吕涵的回答很简单:“从复旦出来的人,毕竟对自己、对事情的标准还是会更高。”

2015年,吕涵校友从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硕士生研究生毕业。她没有继续古籍研究的道路,而是选择考取上海市高中语文教师岗位,成功获得资格后,因当时静安区高中语文教师的配置已经饱和,吕涵被调去当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三年以后,因工作需要,吕涵从所在的小学被抽调到静安区教育学院担任科研员,从事中小学教育研究工作。不过五六年时光,吕涵经历了两次“转型”,都不是“专业对口”,但是每个阶段,她都如标题所言,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以一贯地投入,用心去感受每份工作带来的别样精彩。

“当小学语文老师,以及后来做教育研究,跟大学时期所做的学术型研究很不一样,”吕涵说,“但是,无论怎样,至少跟我自己的中文专业有一点关系。”

在古籍研究所读书期间做研究,吕涵主要通过大量阅读文献资料,探讨理论性、书面化的内容;而小学教师的研究工作则是,利用专业所长,将以前研究的古代文学知识以深入浅出、有趣生动的方式诠释给正在接受语文启蒙的小学生。吕涵认为,尽管知识的深度上变化很大,但是在古籍研究所打下的传统文化、古典文学功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恰好赶上教育部推行“大语文”改革。所谓“大语文”,包括了语言文字认知、文学常识、传统文化素养、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在内。虽然区别于其传统学科内容,但其实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这更加帮助了吕涵在硕士专业跟小学语文教学之间找到契合点。

吕涵现在所在的静安区教育学院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教育信息服务、教师干部培训、教育评价与质量监测等工作。在这里当研究员,比起学术研究更加注重实践调研,要深入学校,对现有教学方法、内容等进行评估,根据不同时期师生特点归纳总结出更加完善的教学策略。在被问到对该行业的理解时,吕涵举了一个例子:“以教学变量——学生为例,不同年代,学生的思想情感会发生改变。现在有很多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业的、心理的问题,而这在十几二十年前相对要少得多。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需要通过调研了解背后的深层原因,而非简单粗暴地对某一位学生下定论。而且现在教育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既然学生各方面发生了变化,那么教学理念、内容、策略方法等都要进行相应的完善,研究评价多元化,这样才能促使教育水平的提高,才能更加促进学生的发展。”她之前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做过一个小学生识字策略的研究,把文化历史故事渗透在生字教学之中,帮助学生分清楚容易混淆的字,一个字讲一个故事,“小学生对听故事很感兴趣”,这是她成就感的来源,纯粹、简单。“不起眼,不会说像专业论文那样,有什么学术性的突破,但是实践性强,解决具体教学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注重人文素养的积累,吕涵认为更深远的影响在此。

她承认,人生轨迹很多时候跟设想的不一样。她曾经想过自己会留在高校从事学术研究,然而对于后来的工作变化,她说,不是我选择的,却是我是喜欢的。“我觉得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就好,教育研究很多时候不会有立杆见影的效果,一定要做好当下。”她鼓励学弟学妹们“多经历、多体验、多见识、多积累”,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外,还要有社会实践和为人处世的学习。“没有哪里是真空的,哪怕是象牙塔,也是人与人的江湖”,吕涵说。

现在,吕涵校友已经成为人母,更加注重各方面的均衡。人会经历不同的人生阶段,相同的是保持终身学习的姿态;在复旦培养起的高标准、高要求习惯,一生都不要丢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