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级中文系顾思思:党校老师的坚定选择
BY尹博
“无论黄昏时的树影有多长,它总和树根连在一起。”而无论复旦的校友走到哪里,母校都是一生中难以磨灭的珍贵回忆与经历。每一位复旦校友就是行走的复旦精神。
顾思思校友是我校14届中文系本科毕业生,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上海市金山区党校担任党校老师。她感到自己喜欢这份工作,而且自己热爱这份工作。谈及最终选择在党校老师的职位上长期耕耘的理由时,顾老师首先说到的就是自己对于党校李老师的工作愈来愈热爱,无论是工作中感受到的基层的力量,还是那些人民群众的力量给予的心灵上的激荡,都使得自己与这个职业深深地绑定在一起。其次,顾老师说到,党校老师的这份职业也能让她有很多丰富的体验,有时是安静的深入思考,有时是在讲台上认真地教书育人,也有时是出谋划策、参与热火朝天进行的基层建设,而不管是哪个,这些丰富经历都使得顾老师感到,自己是在投入一份工作,而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工作,这反过来又加深了顾老师对工作的热爱。
顾老师也提到了一些经历。
……
“当时是疫情期间嘛。我们是要去马路上站着排班的,一站的话就要站好久,腿和腰就会很酸。但当时有很多老党员非常积极的报名志愿者,他们一战的话就是一天,从来也没计较过个人的得失,就是一心想着奉献。”
……
“我其实一开始到基层给老党员上课,考虑过可能会出现纪律散漫的情况,但实际上并不是。来上课的老党员都会认真听课,他们愿意也渴望接受党的教育,也对你非常尊敬,他们那种对党的精神的追求是让我很感动的。”
……
正是党员精神的传递,让顾老师对自己的职业深深地热爱,也决定让自己在此长期耕耘。
顾老师在工作实践中也会遇到一些难处。党员与老师都是一种光荣的身份,而两者结合的党校老师便更多了一份特殊的责任。一方面,顾老师自身感到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不够深入,对党的建设的很多方面也不够了解,理论知识还是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与提高。另一方面,理论最终离不开实践的检验,而理论也要实现在实际中,在理论联系实践上,顾老师感到自己有一些困难。顾老师指出,党校和高校有很大的不同,它是面向成人的干部教育,二者的需求很不一样。党校老师是教学科研岗,不光要评职称也要写论文,离不开的还有广泛的基层调研。顾老师觉得,自己并对基层环境了解不够,自己的能力也不太够,遇到老百姓的困难,自己很难帮助,对此顾老师常常感到遗憾,觉得自己还有很大欠缺。顾老师一直在努力学习与拓展党的理论与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理论联系实际、解决老百姓真难处的能力,用老师自己的话讲:
……
“一直在摸索中。”
……
“要说经验的话,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多出去看,多出去学,多跟社会打交道,不要过多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
……
“工作后会发现985毕业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毕业之后经常会想自己在工作中生活中的所作所为是否配得上“复旦”二字。”
……
“其实每个岗位都差不多,需要毅力韧劲,不断突破自我的勇气,想着躺平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
……
顾老师一直也非常怀念校园的生活与课堂时间,她对中文系课程上老师们描绘的文学世界至今记忆犹新。可以说,校园是顾老师十分宝贵与快乐的时光。
最后,关于给复旦学弟学妹的经验,顾老师提到,校园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要好好珍惜校园美好的时刻,不要忘了师承学统道统;大学相对来说还是像象牙塔、桃花源,要多多关注社会现实,不能忘记对社会现实的认知。
其实人生有许多事情正如船后的波纹,总要过后才觉得美的。复旦的经历也正像那“人生的许多事情”。顾思思校友怀念着复旦校园,也最终传递了复旦“服务、牺牲、团结”的精神,辛勤地在党校老师的岗位上工作。还是用顾校友的话说“当老师并不能赚什么钱,但也不是为了赚钱而当老师。”,这是精神的体现,也是责任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