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级上医临床医学院外科学杜立环:持之以恒,砥砺前行

2021-09-09|校友走访


11级上医临床医学院外科学杜立环:持之以恒,砥砺前行

每一位曾在复旦求学的学子身上都闪耀着复旦人的精神。杜立环学长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毕业,在福建省立医院工作三年,后来工作调动至浙江省杭州市,目前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泌尿外科医生。漫漫长路,立环学长始终坚守在临床岗位,秉持着积极乐观、持之以恒、勇于挑战困难的精神,永远学习和奋斗着,成为一名闪耀的复旦人。

  

储备武装,蓄势待发

  

学长认为从学生时代的校园生活跨越到临床实践的工作状态是需要一些转变的,主要分为知识储备和心态储备两方面。在知识储备层面,需要认识到书上知识不一定是最新的,学习到具体专科时,学长建议要了解国际上本领域最新的临床诊疗指南、学术会议和相关临床试验结果,学长自己会关注每年最新公布的泌尿外科欧洲指南和美国指南等。学长强调医生是个不断成长的行业,需要不断更新的知识做支撑,所以早期学习掌握常用的科研软件、熟练掌握文献搜索等科研能力很关键。访谈中学长也谈到“学医学的是疾病,但临床工作中接触的是病人”,因此临床工作中交流沟通能力也很重要,比如常见临床经验丰富、手术技能良好但沟通能力欠缺的医生,即使手术效果良好,术后回访中往往仍有部分患者的临床满意度并不高。而在心态储备层面,需要有从零开始的想法,对于初次进入临床的医学生而言,医院里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自己最好的老师,比如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的护士老师们甚至护工等,实习中或临床工作中她们不经意的提醒,自己所面临的棘手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

  

医学领域,大有可为

  

学长认为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是微创化,智能化以及精准化。微创化在外科学科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学长谈到自己所在的泌尿外科95%以上都是微创手术,国内大医院中达芬奇机器人辅助的腔镜手术已经是常态。高科技的应用也给医学带来强劲的发展动力,比如新兴的分子外科,将进一步推动外科手术的微创化和智能化。目前外科中肿瘤切除的主要办法是开刀切除或腔镜切除,将来可能出现通过体内注射分子靶向机器人,后者通过全身血液及淋巴循环,靶向抵达肿瘤所在位置,进而通过逐步蚕食等方法对肿瘤病灶及可能的转移灶进行定点清除。学长还谈到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是医学创新的重要来源,比如谷歌眼镜,一种通过软件及通信系统实现医生对患者进行远程手术,极大地扩展了外科手术的应用范畴。

学长也谈到精准医学与循证医学正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比如临床工作中广泛通过基因测序来提高医学治疗诊断的精准性:“以前我们通常根据临床经验来判断病情,选择患者的治疗方案所谓经验医学;后发展至循证医学,通过临床证据来实现患者病情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现在大力提倡精准医学,以个性化的基因测序结果为判断基础,结合临床文献的大数据,更为精准的选择治疗方案。”互联网时代的日益科技化与大数据化,通过大数据的方法从电子病历中分析真实世界中病人对于特定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和临床实际有效率等,从而真实反映药物等治疗手段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情况,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当然医学领域也不是十全十美,比如学长认为在医学移植领域,比如肾移植、肝移植、肺移植、心脏移植等领域,供体器官的质量与数量对比实际临床需要还是远远不足,亟需人工器官等研究的强力推动。

  

感恩复旦,关怀寄语

  

学长特别感谢在复旦求学过程中遇到的老师们:学长的导师陈刚教授不仅精心指导学长,而且在学长博士期间的国际访学中还慷慨解囊资助;学长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工作是在免疫学系储以微教授的实验室中进行,期间得到储教授系统的指导,学长称储老师是自己的科研引路人。正是复旦许多老师的指导与引领,学长才得以顺利成长,博士毕业时获得上海市高校优秀毕业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

对复旦学弟学妹的建议,学长认为坚定医学信念很重要。对于医学生,如果确定自己的理想是做医生,那么在追求的道路上一定要持之以恒,既然选择了,就要承担该职业对应的责任与义务。学长认为每个专业都存在各自的不足,医生还是很不错的职业,虽然做医生很辛苦,经常要忙于手术,值班,门诊,科研等以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医院里,但是也能从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同时医生也是一个促使人不断学习的职业。学长认为学生时代的出国交流也是明智的,国际交流是学习知识和扩充视野的优良途径。学长也建议培养自己探索、创新的精神,优秀的医生需要不停的探索医学未知领域,不要满足于现有的治疗手段,而是要学会在临床的各个细节处寻找灵感,找到优化的空间,不断的进行创新。(by 胡佳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