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级上医临床医学院张家莹:理解·负责·热情·平衡
每一位曾在复旦求学的学子身上都闪耀着复旦人的精神。张家莹学姐从复旦上医临床医学院博士学位毕业,因为家庭原因回到四川成都,目前是成都华西医院眼科的主治医师。漫漫长路,家莹学姐秉持着为病人负责的原则,始终坚守岗位,永远学习和奋斗着,成为一名闪耀的复旦人。
播种兴趣的种子,收获芬芳的花香
回忆复旦的校园时光,学姐脱口而出了3108教室:“经常会有各种活动或者请学术造诣高的前辈分享,也会有一些文艺活动”。随之,学姐分享到与眼科的不解之缘,一门数学系开设的与医学交叉的选修课激发学姐对眼科的兴趣,课程内容是用数学的方法分析眼睛看到事物的原理,“当时就觉得也很有兴趣”,后来上医学解剖课时,一位研究眼科的老师生动有趣的课堂风格让学姐对眼科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眼耳鼻喉医院的资深教授王文菊令学姐印象非常深刻,在每年的病案讨论会上,王文菊教授最后总会站起来说,“关于这个病例,大家去翻一翻《中华眼科学》多少面,里面有描述到这个问题,他应该是怎样怎样”。《中华眼科学》很厚,但是王文菊教授全部都能记住,“以前很多老前辈知识掌握非常牢固,现在网络发达,我们主要通过网络学知识,上课很多是PPT,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可能没有那么深刻。”而且学姐工作多年后又重新回顾书本时,发现书上每一句话都是老师们精心推敲而成,书上内容对临床实践是非常有用的。
尽医生本职,为病人负责
学姐时常通过用显微器械在葡萄上创造出想要的形状等方式练习外科手术的一些操作,来提高自己左右手的灵活性与手术的精准性。“医生是没有正常的周末的,有病人肯定是要看看的”。有时,做完手术后,患者情况没有达到预想,学姐也经常反思自己的操作,常常伴随着失落感。“小孩子的眼睛可能长视网膜母细胞瘤,有些家庭很早发现,但建议做手术摘除眼球时,可能是经济和思想的无法承受,可能就回去了,再过了一年左右,病情发展恶劣后再来,本来还可以挽救,等后面再来就没有办法,有时就觉得很可惜”学姐指出国内在宣传医疗知识方面还是略有欠缺的,整体人群的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特别在西南地区,很多病人到撑不住才去医院就诊。这种情况常常让为病人感到惋惜的学姐产生无能为力的挫折感。
互联网医疗,医疗智能化
疫情防控促使网上挂号和问诊进一步发展,网络医疗提供了更多人向更优秀医生咨询的机会。毕竟国内不同地区的医院资源与医生水平是不同的,也许看似很复杂的病例在另一位医生的认知里是明确简单的。医学领域里人工智能也发展挺好,眼科检查人工智能应用很多。“以前都是人手进行近视和白内障等手术,现在,可用激光机器做非常精准的手术,比如飞秒等,这些都是医学进一步的发展趋势。”不可否认,机器更容易识别一些特征,人工智能的诊断正确率甚至比一些普通医生高,现在很多机器控制的微创小手术比人手控制的更精确。
多一份理解,多一分和谐
学姐父亲曾有过“挂一个号,为什么医生三分钟就把人打发出来”的疑虑。但学姐分析到“半天4个半小时左右门诊需要检查30多位病人,其实一个病人就只有10分钟,医生需要问诊,了解病人的情况,还要给病人开检查出去做,做完检查再回来。”中国人口太多,医生相对太少,所以给病人留到的时间确实比较少。当然学姐也谈到时间限制引发的沟通不足问题:“有些病人只是表面接受诊断,但没有理解到简单语言背后大量的信息,所以很多病人看病时会觉得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而且国内整体公众医学观念有待提高,学姐谈到像青光眼等疾病,发现早而且医生尽早控制,可以让患者保有较好的视力,但是国内很多病人到医院就诊时已经几乎视力全无,医生们也无法医治所有的疾病,只能尽自己所能控制疾病不向更加恶劣的方向发展。
学姐对复旦学子的关怀寄语
针对医学生,学姐建议,首先,大一在邯郸校区,尽可能掌握一些非医疗类的各种其他技能,不能读死书,要学会享受生活。其次,主动学习的信念与行动是关键。如果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医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有些后辈会积极思考而且主动请教学姐:“这个病例,书上的症状与病人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师姐会考虑怎么处理?”但有些后辈比较被动,遇到陌生棘手的病例不询问,而是机器般没有思考地执行分配的任务。学姐也强调要懂得平衡生活与工作。“现在流行内卷与躺平,我觉得都不好吧。”在努力的过程中也要有自己的一些生活,生活安排合适,才有更多的精力对工作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胡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