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级公共卫生学院徐碧瑶:未来需要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2021-09-09|校友走访


徐碧瑶校友访谈稿

BY  耿阳,朱淑娟

校友简介

徐碧瑶,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校友,上海市疾控中心主管医师。

  

访谈稿:

2021816日,对徐碧瑶老师进行了访谈。

采访记录

采访者(耿阳,以下用G表示):徐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参加我们的采访活动,这个活动是一个2021年的暑期实践活动。本次采访活动的目的是加强与优秀校友的联系和服务,搭建学生与优秀校友沟通平台,帮助同学们了解社会和工作单位对人才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因此,我们校友会就组织了这样一个活动。我们是负责采访您的两位同学,我是来自公共卫生学院的2020级硕士耿阳,

朱淑娟:我是公共卫生学院2017级本科生朱淑娟,徐老师,您好!

被采访者(徐碧瑶,以下用X表示):您好!

G:那我们就开始本次采访。之前也把访谈提纲发给您审阅了。首先呢,我们了解到您在疾控中心担任主管医师,您可以介绍一下您的具体工作吗?可以说一个或几个您印象比较深刻的事例吗?

X:我是2011年本科毕业后进入疾控中心的,主要工作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我们的常规工作是食品安全的监测,也包括食源性疾病的风险监测。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我们也承担了进口冷链食品中疑似新冠病毒阳性货物的检测。简单来说,我们就是这样的工作内容。

G:我之前在浦东疾控中心食品营养科实习的时候也见过他们在机场货物中进行采样和检测。

X: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实习的?

G:今年开始。

X:欢迎加入到疾控的大家庭。

G:根据您从业这些年来的经历,您觉得在疾控中心工作需要具有哪些素质?这也是我们专业许多同学关心的问题。

X:其实,近些年来人们对公共卫生的理解有所不同,国家对公共卫生的重视也是不断提高,自疫情之前就有这种状况。疾控中心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也是逐渐提高的,简单来说,我毕业那年,疾控招的人员大部分是本科生,但是近些年来,本科生的比例越来越少,硕士生占绝大多数,但博士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疾控还会从各行各业中吸取一些更优秀的人才。不管是目前还是未来,疾控中心对人才的专业素养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的。那么,除了专业技术这一方面的要求,我认为对于社交能力和情商的要求也不低。疾控中心是一个事业单位,会有很多业务性工作,业务工作很大程度还是考验大家的业务能力,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你打交道的能力,与中心内部、体系内部、行业外部的机构(社会检测机构、医院、各大科研院所等)沟通的能力,这个非常重要。还有一个,现在越来越得到重视的,是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这一方面不光是疾控,也是各行各业的方向。我也想借你们这个平台,向学弟学妹们提一些衷心的建议,首先自己的本职学科要学好要扎实,现在想想,我们本科期间学的每一门学科都是有用的,没有一门是多余的。工作了之后,你会发现每一门课都是融会贯通的,都或多或少会用到。其次,对于其他学科求知的心不要少,甚至可以更多。要做“公共卫生+”,这个“+”可以根据不同人的喜好,兴趣爱好,擅长来确定。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一定是未来所需要的。简单来说,大致就是这些。

G:我认为老师您总结的非常好。我们学校从本科来就重视通识教育,这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学科知识,还有其他专业的涉猎。我觉得这一直是我们学校做的更好的方面。

老师,可以再分享一下您的求学经历吗?在复旦读书的时候,您印象最深刻的人或事实什么?

X:我一开始的目标是出国,在本科我一直是向那个方向努力的,在那个时候我们专业出国的人不是很多,所以主要借鉴临床或者其他专业学长学姐的申请经验。我当时印象比较深刻的两件事情:一是我有幸参加了复旦与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第一次和作的跨国交流活动,然后有一些经验和教训想分享给有出国想法的学弟学妹。首先呢,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跨国交流活动或项目提前了解国外课程,体会国外的学习生活以判断是否适应该种氛围。我在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学习生活了两个月,国内外的氛围是不一样的,在国外的时候,学习压力不光来自于专业,还来自于爱国情怀。也希望大家真实了解和体验了之后再做决定。另一方面是,我申请了曦源项目,一是出于出国的需求,二是了解一下科研。我当时的导师是陈波老师,我作为一名本科生,科研经验为0,是陈老师,教会怎么清理现场、与合作单位对接、采集样本以及样本检测的工作。就这样,我在陈老师一步步的指导下,循序渐进的迈入了科研这一领域。我觉得陈老师能接纳本科生进行科研工作,是很可贵的,也希望大家多多利用学校和学院提供的资源和活动,在本科期间进行科研活动,还是很有意义的。

G:学校的确为本科生提供很多提前解除科研工作的平台,不仅有您提到的曦源项目,还有望道项目,而且我们学院也有了德隆项目。

X:对对,这确实蛮好的,机会也非常难得,如果有这种意向的同学,还是要多准备一下。而且,说实话,我申请曦源项目那一年是内外妇儿那一学期,考试的压力非常大,我同时申请了曦源和出国交流项目,那一学期的压力确实大。我算准备比较晚的,有些同学从大一就开始准备,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自然要更优秀,我觉得有出国意向的同学还是要尽早准备。

但是,我还有自己的一个遗憾,就是我没有考虑到自己本科毕业就要工作,我在求职方面准备非常不足,但是我给学弟学妹们提一些建议,如果有毕业后就工作的意向,还是要早实习、多实习、多接触社会,这很重要。我的同学中就有一位,他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毕业后找工作,他从大一大二开始就利用各种各样的时间在外面做实习工作,我们班在大四大五出去找实习工作的时候,基本都是这位同学内推的。这位同学本身经验非常丰富,情商也很高,他当时已经把我们公共卫生可能会去到的各行各业的职位都去了一遍。所以,在毕业这一关口上,大家的起跑线是不一样的,你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对行业的看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趋势判断,是完全不同的。总之,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所以要早一些准备。我们这一代人已经不像老一辈人了,我只要读完大学,毕业的时候就会有工作,我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了。我们这个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所以,很多事情要自己花心思和时间去准备。

G:要自己提前做好准备。

那老师,您为什么在毕业后选择了去疾控工作呢?你去疾控工作的契机是什么呢?

X:本来我打算出国,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吧,一方面是我觉得国外的学习科研压力很大,我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另一方面就是科研也不是我所喜好的。于是我选择了就业,当时有几个选择的,一个是外企,一个是事业单位。我当时选择疾控呢,我们班有十几位同学进入了上海市疾控中心,一般来讲,事业单位会优先选择拥有上海户口的毕业生我们那一届就比较宽松,所以疾控中心还是蛮包容的。但是呢,这一批同学都是拿着当时大型外企的优秀offer的,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疾控中心。

从我个人角度出发,会有一些专业情怀吧。专业完全对口很重要,我本科学了五年,虽然这五年没有临床学的深,但是我们是医学毕业生啊,我们学习了那么多专业知识和公卫卫生知识,总觉得去了外企这些知识就无可用之地。

另外一方面,亲人总觉得事业单位更适合女孩子,稳定。所以,当时就选择了疾控中心。

G:我们本科班很多同学是想去市疾控中心的,但是了解到市疾控好像不招收本科生,所以选择读研的同学很多。读完研究生再去市疾控的同学也还是很多的。

X:我们当时,本科生进来也是有不小的压力,所以很多同学会选择读在职研究生。

G:我们班我了解到很多同学都是倾向于市疾控工作,但好像成功去到的没有。老师,还有最后一个问题,2021513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正式挂牌,公卫体系或迎重大变革。在您看来,新的国家疾控局成立,会给现有公卫体系带来什么变化呢?新的公卫体系又对公卫专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哪些要求呢?

X:这个问题很大啊,非常大哈。关于国家疾控体系的改革,这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但是这是一个契机,就是因为疫情,国家下了决心要做这件事情,。新冠疫情初期,一些体制方面的问题导致对疫情判断不全,信息报告也有一定的延误。所以呢,国家也是为了打通公共卫生事件的上报的渠道,减少地方政府对于信息上报过程的一些干扰,所以成立了疾控局,这个东西更多的还是要从政府方面思考。从我们从业人员的角度考虑,还是多思考一下我们该怎么做吧!现在正在推进的是公共卫生医师的考核和管理这一部分,这一部分也反映着我们公共卫生体系的改革也是蛮重要的,它会是一个很大的帮手。这一部分对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甚至对临床医师提出了要求,真正做到医防结合。就是两手都得抓,两手都要硬,不管以后体系如何改革,这条路应该是要走的,基本上已经明确了,至于会通过怎样的体制来实现,是国家层面的事情。所以对我们学生的要求就是:不光公共卫生学科要学好,临床课程也要熟练掌握,从从业人员的角度达到“医防结合”的目的。

G:其实,我们身边同学也经常会讨论,所以我们就想问一下您是怎么考虑的。我们今天通过这个访谈也学到了好多。之后我们会围绕今天的访谈内容撰写一篇文字稿,完成初稿后交于您审核,终稿会上交复旦大学校友会并发布在校友故事板块。谢谢老师您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与我们交流,祝您生活愉快!

X:谢谢,谢谢你们。

G: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实践感悟

公卫人情怀

当我们问到,徐老师,您当时毕业后为什么选择去疾控工作?老师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一种专业情怀吧。是啊,我们了解公卫人前辈的公卫故事,希望可以讲给更多的公卫人听。

公共卫生的特点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设计的知识面很广,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管理等多个领域。需要奠定厚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一种开放的眼界和创新性思维。徐老师回忆其在复旦印象最深刻的人和事情时,讲到其在本科时期申请的出国交流项目以及科研项目等经历,复旦给了每一个本科生丰富自己的资源,复旦的老师给每一个本科生走入科研的机会。出国交流时,油然而生的爱国情怀;从零入手科研时,老师的耐心教导,都是其在复旦宝贵的财富。本科期间学的每一门学科都是有用的,没有一门是多余的,每门课程都是融会贯通的;除了专业知识,对于其他学科求知的心不可少,甚至可以更多。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是现在公共卫生体系最需要的人才。

此次新冠疫情凸显,不同层级疾控中心职责相近,上下联动和防治结合仍不紧密的问题。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的融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裂痕仍然较大。我国医疗体系仍面临面临公共卫生人才数量、能力双不足,新发传染病和疫情监测及响应能力较低,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水平滞后。2021513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正式挂牌,公卫体系或迎重大变革。徐老师表示,政府层面,加强公共卫生宏观治理。那我们作为从业人员,还是多思考一下我们该怎么做吧!现在正在推进的是公共卫生医师的考核和管理体系,也反映着我们公共卫生体系的改革也占据重要地位,将会成为一个很大的帮手。这一改革对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甚至对临床医师提出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做到医防结合,就是两手都得抓,两手都要硬,不管以后体系如何改革,这条路应该是要走的。所以对我们学生的要求就是:不光公共卫生学科要学好,临床课程也要熟练掌握,从从业人员的角度达到医防结合的目的。

希望自己能做一个求知若饥的人,做一个合格的公卫人。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大家收获点东西~谢谢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