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大师”第一讲暨上海校友返校活动顺利举行

2013-06-13|地方校友组织新闻

6月1日,两百六十余位校友回到复旦大学参加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一年一度的返校活动。他们中有来自27个院系工委会的离退休校友,亦有各界别同学会的中青年校友,还有带着“复二代”参加的校友,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重沐复旦光华。副校长冯晓源到场致辞,并向校友介绍母校近几年发展的状况,外联处处长潘俊陪同参加。出席本次返校活动的还有校友会执行会长梁信军,校友会名誉会长王荣华、米哈依、方林虎,校友会顾问丁法章、郭醒民、张熏华、邹剑秋、顾金德、余开祥等。本次返校也唱响了“走近大师”的第一支“赞歌”,特邀顾问葛剑雄馆长为大家带来“制度自信与中国梦”的主题演讲。“走近大师”系列讲座,旨在盘活学校中高端智力资源以及社会中杰出复旦人前沿的实践智慧,向母校108周年校庆献礼,当然也是向我们敬爱的谷超豪大师致敬。

众所周知,上海校友会已故会长谷超豪不仅有专攻领域依然奋进的脉搏,还有一股服务校友、服务社会的胸襟气度,谷老在人生最后7年里挑起上海校友会的重担,运用自己的影响力与才智团结了一大批复旦校友,将上海校友会的服务工作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样的大师正是我们长久敬仰、学习的。在他逝世一周年之际,参会全体校友缅怀谷超豪会长,校友会也为发扬复旦精神当日首发印有谷老墨迹的限量版T恤衫,所募资金用于为谷超豪会长在复旦校园立铜像。冯晓源副校长首先谈到,在座不少校友都是学校几十年发展的见证人、支持者,在此代表母校对各位回到母校表示衷心的欢迎,上海校友会是母校86个校友会中校友会服务工作的佼佼者。这和校友会名誉会长层、已故会长谷超豪院士、梁信军执行会长的努力分不开,属地校友会维系了校友同母校的联系,支持了母校的各项发展事业,在此对他们的付出也深表感激。冯校长接着着重介绍了母校近年来发展情况和思路。去年开展的大走访大调研以来,校方对四个校区重新进行功能定位与规划,邯郸校区将来定位为人文社科中心,而且本部历史积淀深厚,将作为本科生培养的主要场所,培育学生爱国爱校的复旦情怀;江湾校区将着重发展物质科学及研究生教育,现在正在大兴土木;枫林校区依然着重医学学科,两年前我们组建了新的上海医学院,更加符合医学教育的规律,发展非常喜人,同时将有序拓展教学空间;张江校区注重发展工科应用学科,如计算机、药学院等;经过这种全局铺排与梳理,相信之后的发展会更加有规律。另外在学校管理体制方面,我们极力推进二级管理,就是放权到院系,一个大学之所以著名不会因为它的校人事处管得好而出名,肯定是因为它的院系好才出名。此外,在学生培养方面也有个非常大的改变,那就是推进通识教育。为此我们成立了本科生院,成立四个书院,原来也有书院但只是在大一待一年,这样大家总想着之后三年要回归院系读专业,培养各科能力的心就定不下来。我们现在的本科生四年都在书院之中,这将使得不同专业学科的学生充分交融,而有专业研究愿望的学生可以在研究生阶段深入学习。总体来说,通过咱们全体师生的努力,学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很多学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咱们培养的学生也受到全世界雇主的欢迎,这些硕果不仅要归功于在校的教职员工,同样要感谢校友会、校友对母校教育事业的支持,今后我们将继续把联动工作做好,为校友事业助力,为复旦明天加油。校友会执行会长梁信军在发言中首先回顾了历任会长对于校友会发展的贡献,介绍了近年来上海校友会在完善校友服务架构上的着力点,并分享了复旦校友饮水思源为母校分忧、传播复旦正能量的种种事迹,着重向在座校友阐述了开展“走近大师”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同时号召在座校友一致缅怀上海校友会已故会长谷超豪院士,发扬他服务校友、服务母校、服务社会的精神,也寄望在全体在沪校友的努力下把校友服务工作做的更好,也祝福各界校友身体健康、祝福母校再创辉煌。出席本次返校活动的校友会名誉会长米哈依先生(匈牙利驻沪副总领事)即将离任归国,他满怀深情的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在八十年代在复旦求学的往事,师生谊、同窗情历历在目,他坦言中国人给予了他很多,不只是知识和支持,还有情感与尊重。米会长感谢上海校友会在他任期内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同样欢迎上海校友到他的祖国匈牙利做客。接下来进入“走近大师”第一讲,葛馆长在开始主题演讲前先缅怀了校友会已故会长谷超豪院士,葛馆长谈到谷老不仅有突出的学术成就,而且对于复旦大学的发展有莫大的功勋,八十年代初复旦文科博士的事情就是谷老着力推动的,而葛馆长就是第一批受益者,他的整个答辩环节都是由谷老设计并主持的。30年后回忆这件事情他希望告慰谷老在天之灵。之后葛馆长以“制度自信与中国梦”为主题讲述自己今年的两会观感。葛馆长认为现阶段人民群众对于全国两会的期望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我们应该让它回归它本来的功能定位。虽然是换届年,但两会依旧以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既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核心任务。记得吴邦国委员长曾强调“五个不搞”,这代表的是执政党的声音,而非个人意见。那么为什么会有“五个不搞”这种判断呢?我觉得这就涉及一个“制度自信”的问题。制度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中国人在近代从来不拒绝外国先进的思想和制度,坦白来讲我们现在的政治制度也是师法西方的结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明显脱胎于苏维埃。而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执政党有很多的创造与设计,1949年中国共产党召集政协,其实是考虑了方方面面的,因为社会阶层非常多,你要有代表性就得充分的吸纳各个阶层的民主人士,为此毛主席、周总理等花大力气对这些人士进行政治安排,开设文史馆、参事室这样的容纳民主人士的机构,目的是什么?就是希望通过协商达到稳定执政。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协制度是有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有其特有的生命力。西方所推崇的多党制也不过是殊途同归的一种制度安排,首先他们的党也不“多”,其次他们的党组织生活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有组织有内容,只有当竞选时期临近的时候,公民才会根据候选党派的执政方案来选择政党并投票,相比松散的政党组织,他们的工会组织的确很发达,各个阶层都有自己的利益代表,表达利益诉求的通道很畅通。其实衡量政治制度的优劣很重要的一个标准是看它这种政治安排能否对于各个阶层的利益有所代表。而中国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利益分化越来越严重,新阶层不断崛起,借助信息化网络,民间的意见领袖也迅速产生,如果我们公民的利益不能在现有政治框架中得到体现的话,那么这些良莠不齐的意见领袖将会对我们的政治社会生活产生作用,而这种作用的效果将很成问题。因此,我们执政党一定要对问题的实质有个清醒的认识,继承优良的政治传统,展现制度自信,正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所提到的,通过制度设计是我们的政治安排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只有如此中国梦才是可期之梦,才能助力每个公民实现他们个体的梦。葛教授学富五车,整场演讲生动充实、各种史实学理娓娓道来,不仅体现了复旦人的风骨,而且彰显了复旦学人对国家对民族建设性的服务热情,使在场校友受益匪浅。演讲结束后,大家纷纷上前求教葛馆长。至此,“走近大师”第一讲圆满结束,中午大家在本部食堂享用了怀念已久的学生餐,下午回到各自院系自由活动。来源: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秘书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