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俞暄:做一名有温度的教师

2022-12-07|复旦人物


一万个

美丽的未来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

    生活仍在变化,时常感到焦虑,但每一个复旦中文人仍然怀揣勇气去尝试、去体验。带着坚定的信念,开辟属于自己的一万个美丽的未来。

    我们时常好奇,那些长大后的鸟儿飞向了怎样的蓝天;那些离开校园的人儿有着怎样的未来。从2021年开始,我们致力于寻找各行各业的中文系校友们,邀请他们参加校友访谈,进行采访的是中文系的学生。

    这是“一万个美丽的未来:校友访谈”的第二篇。受访者是10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昂俞暄,现在在上海市上海中学担任语文教师。

  ●  ●  ●  ●  ●  ●  ● 



校友介绍

   ●  ●  ●  ●  ●  ●  ● 

图片

2010-2014   复旦中文汉语言文学            (本科)

2014-2017   复旦中文中国文学批评史         (硕士)

2017- 至今   上海市上海中学语文教师



●  ●  ●  ●  ●

中文情怀:注入骨髓的文化基因


    中文系所提供的学习氛围和人生情怀,给昂俞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潜移默化地滋养了她的人生。

    在采访中,她特别提到了陈引驰老师和罗剑波老师。陈引驰老师主持的读书会是她在复旦的珍贵记忆。“陈老师学问非常渊博,虽然他平常主要研究庄子和晋代文学,但他的知识面实际上贯通古今。当时他在读书会上说,我们如果有任何感兴趣的领域、想读的书,都可以去问他。”这样深厚的学问积累让昂俞暄大受震撼。除了学术上的引导,陈老师的人生态度也让她十分敬佩。“也是在读书会上,陈老师说他在年轻的时候,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陈老师那种自信、无畏的青春感觉,实令人无比向往。

    罗剑波老师的言传身教也是昂俞暄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罗老师不仅在学术上不遗余力地为她引导思路、答疑解惑,在性格上也对她产生了影响。“罗老师工作、治学都非常上进、非常认真,做事总是很有规划。我的性格比较随意,所以他严谨认真的态度让我受益很多。”在她看来,复旦中文系的老师们不仅学术水平很高,又各有各的人格魅力。

    印象最深的课程是傅杰老师开设的《<论语>精读》。“当时只是按照课程要求去背诵《论语》,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后来继续读书、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发现《论语》中的很多思想确实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比如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要求阅读的《乡土中国》,就引用了很多《论语》中的内容。”昂俞暄认为,《论语》等经典书籍就和大树的根一样,在文化体系中处于最基本的地位,而本科阶段的同学尤应练好基本功。

    对于文史哲等专业的同学而言,“有用”和“无用”之间的纠结向来是令人头疼的问题。昂俞暄对此则有深刻的见解:“说得玄乎一点,就像庄子‘大瓠之种’故事中的,‘用’与‘无用’的标准是值得我们重新思考的;说得实际一点,虽然有时未必能直接感觉到,但我们的积累实际上一直在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观念态度和人生选择。于我而言,《论语》课程的学习就是一个例子。”

陈引驰老师读书会

图片

罗剑波老师

图片

傅杰老师《<论语>精读》

图片

职业选择:专业导向和兴趣牵引


    对于中文专业的热爱是昂俞暄选择做教师的一大原因。“我非常喜欢中文系,还是想做和专业接近的事情。”她希望自己在中文系学到的专业知识能在工作中得到充分运用。除了专业知识的契合,中文系所培养的沟通能力和人文情怀也是做教师的重要素质。和许多人文学科的同学一样,相对于面向物、面向数据的任务,昂俞暄认为自己更擅长面向人、需要交流的工作。“而且像教师、医生、警察这样的行业,更容易让我获得价值感。”

    兴趣的契合也使昂俞暄最终顺利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事业。毕业之前,她活跃参与了媒体行业的实习,深度尝试过编导、平面推广、新媒体运营等工作。比较喜爱传统媒体的她,对新媒体的运作方式和娱乐推广等工作感到不太适应,在面对常常加班赶任务的高压作息时也感到很疲惫。“把性格、兴趣、作息等因素都考虑在内,教师可能是最适合我的职业。”她笑言。

    当今社会竞争越发激烈,许多毕业班的学生面临着巨大的焦虑和迷茫。昂俞暄坦言,整体上看,中文系的就业方向虽广,在岗位、薪水等方面却面临较大的限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职业选择就要注重个人的能力和喜好,也要考虑到现实因素。“我有同学非常有个性、有活力,选择做媒体,既喜欢也很适合;也有同学在咨询公司工作,喜欢接触不同的案例,也适合项目制的工作方式。找工作时的首要因素,我认为还是‘最喜欢做什么’。但现实因素也不可忽视,特别是如果想留在上海,就会涉及很现实的问题。”

    谈到毕业班同学的生涯发展,她特地分享了一篇胡适致毕业生的文章。在文中,胡适先生将毕业之后的问题分为两类,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求知识的欲望”,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对于这两类问题,胡适先生给出了三种“防身的药方”,即“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总得有一点信心”。昂俞暄笑道:“中文系的同学可以好好读一读这篇文章,要相信‘功不唐捐’。”

图片

师者良心:价值感源于学生的反馈


    在从事高中教学的过程中,昂俞暄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但一直秉持着师者良心,在一步步的尝试和努力中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获得特殊的价值感。

    初入教师行业,她就感受到了中文系学习内容和高中语文教学之间的差异。刚刚走上讲台时,她期待像大学课堂一样对知识点进行大量拓展。“但后来发现这样是不可行的。”她笑笑说,“中学还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多拓展知识学生未必需要知道,也并不是每位同学都对这些知识有兴趣。”在教学形式上,昂俞暄也进行了不少探索。她发现,与大学比较自由的教学形式不同,高中教学更需要每节课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有逻辑地讲清楚。“我还没正式上课的时候,写的教案就不太实际,想象和实操还是很不一样的。”

    不少中文系学生都有一个教师梦。对此,昂俞暄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要关注学生的诉求,提高表达、沟通和共情的能力。“刚从大学里走到讲台上,可能想法会偏理想化,容易忽视学生的情况。中文系的同学不缺才华,但‘自己明白’与‘学生能理解’还是有距离的。当老师也涉及到很多关系的处理,如何妥当地处理问题,需要强大的共情能力。”

    除此之外,她也指出了教师行业所面临的压力。一方面,当班主任、处理班务会占用很多教学科研的时间精力,这比单纯教学的压力要大得多。另一方面,针对社会上对于教师行业的一些误解,学姐指出:“做老师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轻松。比如我作为班主任,夏天早值班要在上午6点20分到校,晚值班时晚上九点一刻才下班,一整天都泡在学校。寒暑假学生放假也不意味着我们放假,有很多教学培训、新生家访等任务。有时我们还会遇到家长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一定要注意到,教师并不是个轻松活儿。”

    在昂俞暄眼中,做教师虽累,却也很有价值感,而价值感主要源于学生的反馈。她分享了工作以来让她印象深刻的两件事:“一次是在改随笔的时候,一位有抑郁倾向的学生说每次一看到我,就有了好好生活下去的希望,这让我特别感动。还有一次是毕业季,我带的班级的每位同学都给我写了明信片,平时他们特别闹腾,但这时候就发现,他们实际上是很贴心、很懂事的。”

    做教师最大的价值感不体现在薪酬、名声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反馈上,“教师是个良心活儿。”她反复强调。

图片

 

来源:FDU中文校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