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即将离去,2017马上到来。在喜迎元旦的期盼中,复旦大学海南校友读书会见缝插针,于12月29日在海口市龙华路太阳城大酒店举行12月份读书分享活动。
参加本次活动的校友有:文玲、章一鸣、王格平、段曹林、孙瑜、靳婷、陈荣禄、刘海梅、陈瑜、林怀宇、方筱。
甘当善老师也亲临活动现场指导。
本次活动是《大秦帝国》第二次读书活动,有幸邀请到了《大秦帝国》电视剧编剧组的五位老师,他们分别是:谷小卫组长、刘畅、钟科、王凯、绿酒。
曾经做过律师的谷组长,首先跟大家分享了自己与《大秦帝国》十多年的渊源,以及读大秦的认识。他认为:对于中国社会而言,法治信仰是非常重要的,而中国历史上法治信仰做得比较好的,就是大秦那个时代,是一个凡事皆有法式的古典法制社会。秦国立法完备,尤其是执法很严。大秦的立法,放在同时代的世界范围内比较,还是很先进的。大秦胸怀宽广,统一以后,没有像蒙古那样分为四个等级,而是一体对待胜利者和失败的六国人。
同时,他还介绍了孙老师对六国灭亡的创新认识,认为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值得我们从历史里借鉴智慧。韩国之所以亡,因为韩国以申不害的法家“术”派,善于用权谋,结果造成宫斗太多、阴谋横行以至于人人自危。赵国崇尚武烈,但容易政变导致内乱,结果李牧之后再无大将能够抵挡秦军。燕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固步自封不思改变,想以荆轲刺杀存国,实际上暮气沉沉。魏国因为失才而亡国,商鞅、张仪、尉缭子都是魏国人,却都为秦所用;信陵君是卓越的军事将领,也因为魏王的猜忌而得不到重用。其余两国,楚国亡国因为分治难以形成合力,齐国覆灭则因为忘战偏安贪图安逸 。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杜牧有云:“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六国覆亡的教训对于当代仍然具有较高的警示意义。
北大硕士毕业的刘畅,为我们分享了主笔第二部的心得。他认为,第二部的关键词是“邦交”。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是我国古代外交思想史的巅峰,后世基本没有脱离这个框架。当今的国际关系,依然是一种合纵连横的关系。因此,合纵连横对于我国如何冲破美国的围堵,是非常有参考意义的。
与第一部作为国家的成长史不同,第二部是个人命运的成长史。在这部中两个核心人物——苏秦和张仪,是励志的典范,他们的经历对当代年轻人可以产生极大的激励。
苏秦出身于贵族,其人生经历过两次低谷,但以天下为已任,始终不渝,无怨无悔。“头悬梁、椎刺骨”的故事就来源于他。而且他还能够坚持人生操守,在极其不利的情形下,也坚决不和子之同流合污。他所提出的合纵战略,是极富创造性的。而且由于当时六国间错综复杂的历史渊源,能提出这样的思想是非常可贵的。
与苏秦不同,张仪出身于草根,更多的是平民化色彩,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二人的才华各有特色。
第四部“阳谋春秋”讲述的是一代名相吕不韦的传奇。来自海南本土高校的钟科是第四部的主笔。他认为,吕不韦作为历史人物,对当代只有借鉴而没有指导的意义。就剧本创作本身,他分享了三点感受:
一是语言谱系的延续性。对小说来说,最直观、真切的魅力就是它的语言。孙老师对文言文的运用炉火纯青,《大秦帝国》是用伟大的古典语言谱系来描述历史。这是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需要在剧本中得到延续。
二是情节的结构性。第二至第五部都在讲如何维护法律,中间的呼应非常多。吕不韦作为四朝元老,经验丰富,知人善用,从他三十多岁到六十多岁的修炼当中,体现了高度的政治智慧、管理智慧和人生智慧。值得注意的是,赢异人的作用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其实,名相的成就离不开名君的信任与放权。吕不韦的光茫背后是四代秦王的支持,是法治、信任与基于公心的原则。
三是本部时间跨度大、跳跃多,经常通过回忆来展开,如何把时间轴理顺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
历史学专业人士、四川师范大学先秦史专业研三学生王凯在2006年上初中的时候就接触了《大秦帝国》,此次他负责第三部“金戈铁马”。他谈了两个问题:
首先,是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光辉灿烂的先秦时期是中国文明的起源,学界有“满天星斗”之说,最终满天星斗连成片形成了秦汉帝国。此时也就是西方所谓的“轴心时代”(雅思贝尔斯语)。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和西方中世纪非常相似,但是为什么最终西方形成了均势,而中国经历了巨大规模战争之后却是支配逻辑占据了主导而趋向于大一统?这是由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所进行的自强型深彻变法导致的,并最终导致了各自向了各自发展的道路。
其次,《大秦帝国》中的人物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商鞅的“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其实是当时公心谋国、大道为上的时代特征的代表,而不是一般文学作品中的普通人性。秦赵长平之战,廉颇取守势,赵括取攻势,后人一般认为赵括纸上谈兵。在本书中对赵括也进行了重塑,认为长平之败,实质是赵国国力无法支撑举国大战,而不得不以攻为主,并非个别将领的主观失误所导致。
来自陕西的绿酒,是一名放弃了稳定多金的工作、专门为了投奔《大秦帝国》创作团队而来的奇女子。她作为第六部的主笔,给我们分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反思与传承。大秦这样辽阔的帝国,为何在嬴政死后三年就灰飞烟灭了?当脱离法制走向人治,庙堂就出现了大问题。而民间,老六国的世族是天然的反秦势力,项羽是一个代表;错误的政策造成了庶民阶层的苦难,刘邦是一个代表。这些是如何形成的滚滚洪流的?后世主流史观是如何形成“暴秦”的观念的?这些都是值得深刻反思的问题。传承方面,大一统的理念,深入骨髓,可谓是中国人的基因。汉承秦制,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更多的是对大秦的传承。
接下来进入互动环节。本期活动主持人孙瑜校友向五位创作者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同时也提出了问题:编剧创作对于原著是如何移植的?几个人同时创作,如何统一?
刘畅介绍说,他们五人采取的是分散创作、集中审核的模式。《大秦帝国》最早是剧本,后来才改成小说。与剧本不同,小说是非线性结构,冲突矛盾往往是涓涓细流、娓娓道来,叙事一般是多元化的。小说变成剧本要克服这三点,把非线性结构变成线性结构,并通过插拨背景知识、转化非镜头内容等技巧来实现。剧本的创作不能完全遵照原著,要有自己的一定创新,挖掘某些人物的潜质,或者书中被简化的精彩细节。
钟科认为,小说改写为剧本,要考虑拍摄的可行性,所以需要对人物进行合并或增加。在塑造人物当中,人物心理的表现是个关键。他的做法是,在创作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解读,增加润滑剂,使人物形象丰富起来。
王凯说,自己负责的这部分,如何还原战争场景是最大的难点。由于实景的限制,战争剧本只能拍出少部分,因此战争戏剧本必须能写多细写多细。
绿酒对自己创作的秦王朝尾声部分,评价是一个字——“乱”。天下大乱,人物众多,事件繁杂,各种事件互为因果、错综复杂。如何在这样混乱的情形中把头绪梳理出来,非常不容易。
陈荣禄校友对于电视剧的拍摄方式很好奇。他问,如何才能把战争拍得像《冰与火之歌》那样好?可否引进导演?为什么不能像欧美一样追剧?刘畅等人的回应是,战争剧本创作不是问题,但怎么拍才是问题;由于中西方价值观和文化鸿沟,存在难以调和的冲突,因此《大秦帝国》至今无英文版,更不要说引进导演了,而且国内的导演完全有能力把它拍好;由于国内影视行业的环境与欧美不同,因此是很难实现像他们一样的季播剧。
靳婷校友则对五位创作人的情怀与坚持表示敬意,结合自己的经历也产生了共鸣,坚定了信心。
刘海梅校友的提问是非常有趣的,她希望五位作者谈谈自己因何机缘来到创作小组?最喜欢书中哪个角色,或者最喜欢写哪个角色?从几位作者的答复中我们得知,刘畅是《大秦帝国》最早的一批书友当中的一员,也是论坛的版主,而钟科是网络铁杆粉丝,王凯是资深书友,绿酒也是论坛和书友会的积极分子。刘畅最想成为张仪,最想写赵括。钟科最喜欢白起,王凯最想写赵武灵王的传奇,绿酒最想写墨子。
陈瑜校友希望作者谈谈《大秦帝国》如何处理大众流行与经典的差异问题。刘畅说,《大秦帝国》的定位是“高端、严肃、大气”,摒弃庸俗化。大家往往误解或低估了观众的水平,其实不是观众喜欢庸俗化,而是影视制作产业无法提供高端的产品。《大秦帝国》第一部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至少在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获得很大共鸣,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章一鸣校友提出了三点自己的思考:第一,大秦帝国本质上还是人治而不是法制,相比较而言同时代的罗马则民主和法制建设都更胜一筹;第二,法制对于国家而言非常重要;第三,光有法制还是不够的,要既有高层的伦理追求,又有法制的底线,这样才能相得益彰。
王格平校友对章一鸣校友的观点表示赞同。法制和人治的本质并非在于表现形式而在于运行实质。如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就已经是完全的法制。另外,他对苏秦张仪励志的故事感受很深,并结合自身经历,认为我们应该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对工作和生活投入更大的热情。
方筱校友认为五位作者的执着和专业让人羡慕,值得自己学习。人生能为一件大事而努力是幸运的。轴心时代的文明,是人类智慧的高峰,中外皆然。中华文明的复兴,离不开对先秦文明的深入研究和复兴,作为中国人在这方面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最后,段曹林校友进行总结。他感谢了几位作者带来的独家信息,认为相对于上次读书活动孙教授对于文明理念的分享,本次的分享更个体,包括创作背后和内心的一些东西,引发了现场校友的热情、感悟、关注和研讨。从五位作者身上,同样能够感受到孙老师的理念、情怀与专业。希望《大秦帝国》这部电视剧能够继续上演传奇,为中华文明复兴和实现中国梦做出更多有益的贡献。此外,他也提出了一点建议,即创作中对于人物过分完美化的问题,值得反思,对法家的评判也应该更加客观全面。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写道:“唯有创造才是欢乐。唯有创造的生灵才是生灵。其余的尽是与生命无关而在地下漂浮的影子。”本次读书分享活动,与会的各位校友均收获颇丰。正如孙瑜校友所说,通过此次活动,“了解大秦知识,接触创作技巧,接受人生激励”,可谓是一举三得。历史知识融会在创作之中,而创作实现了真正的人生。最大的收获,大概就在于此了。
本次活动还针对读书会全年活动进行了简要回顾。至此,2016"回溯千年"主题读书活动圆满结束。下个月读书会将要拉开2017"俯瞰当下"主题读书活动的序幕,阅读的第一本书是吴军博士的《智能时代》,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