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庆篇
第一章齐聚山城寻旧址,嘉陵北碚访故堂。
大家工作都很忙,能够挤出时间来参加这次寻访活动,更显得弥足珍贵。如图所示,有两位校友是在出差途中从外地赶过来的。
机票自己订,酒店自己订,车自己租,一无向导,二无周密的规划,到达目的地之后,买张地图瞅一瞅,议一议,立即出发。
重庆是长江与嘉陵江的汇合处,三江交汇,峰峦叠嶂,又有现代化大都市的风范,可谓无一处不是景。再加之作为抗战时期的陪都,名胜古迹数不胜数。但是校友们在简短交流之后,认为最要紧的还是直奔复旦旧址——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抗战时期复旦旧址位于北碚区东阳镇夏坝,距重庆主城区约50公里,行程一个小时左右。没有向导的一行人在百度地图的导引下,在重庆如迷宫般的道路与桥梁之间穿行,沿途高山与大江此起彼伏。终于,目的地到了——复旦旧址就屹立于嘉陵江边,江对岸即是北碚区主城区。
登辉堂为复旦西迁后新建的第一幢小礼堂,以老校长李登辉之名命名,是当时复旦标志性建筑。目前只此一幢建筑保存得还算完好。根据北碚区博物馆的记载,"从1938年2月复旦大学选定北碚嘉陵江北岸东阳镇夏坝作新校址到1946年5月离开北碚回到上海,复旦大学在北碚8年时间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为抗战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为国家培养中坚。‘陋室绳床,坚持教学,含辛茹苦,研读不缀’这是当时艰苦条件的真实写照。复旦博学、严谨、坚韧和执着的精神,支撑着复旦师生在抗战岁月中坚持创造、依旧勤奋努力、积极向上。"
登辉堂前,为1987年4月由复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题写的"抗战时期复旦大学校址"纪念碑。
登辉堂一楼大厅内的"复旦夏坝旧址图"。
登辉堂一楼楼梯口的校训。 登辉堂一楼是校史展览馆。与别的校史馆不同的是,这里特别详细记录了抗战时期复旦人在山城度过的那些艰苦卓绝的岁月。两位校友所指之处,有赫赫的三个小字——"读书会"。可见复旦人好读书的传统由来已久。 登辉堂二楼为老校长陈望道的纪念馆。 登辉堂附近全是低矮的一层砖房,均为当地村民所占,乱象丛生。有些已无人居住,更是破败不堪。校友们疑是当年的校舍,心中大有不忍。但据王格平校友判断,此类房屋的高度、结构和所用砖瓦,与上世纪五六十代房屋极为类似,应该不是复旦校舍原址。 就在此时,复旦校友、西南大学文学院张春泉副院长闻讯也赶了过来。张院长和段曹林校友是中文系的博士师兄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和特殊的场合相逢,分外激动。 在张院长的带领下,大家前往寻找孙寒冰教授的墓冢。在高架桥底下民居之中前行百余米,穿过一个凌乱的菜市场,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终于找到了孙寒冰墓。孙寒冰教授是华盛顿大学学士、哈佛大学法学硕士,复旦大学迁渝后任教务长兼法学院院长,曾创办全国知名的《文摘》杂志。1940年5月27日,日本人疯狂轰炸北碚,复旦损失惨重,遇难师生七人,伤数十人。孙寒冰教授罹难身亡,时年仅37岁。"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青冢黄昏路。"先烈虽逝,浩气长存,愿校友多来此凭吊。 孙寒冰墓附近的老房子更加低矮,也同样被村民所占。从建筑年代来看,此为八十年前所建无疑。真诚地呼吁地方政府和广大校友,加大保护力度,多保存一点历史的记忆。 第二章西师偶遇宓师迹,雨僧楼前更思量。 复旦旧址寻访结束,已是黄昏时分。在张院长的盛情邀请下,一行人转往西南大学游览。原来西南大学就在北碚城区,与复旦旧址仅一江之隔。其乃是由西南师范大学与西南农业大学于2005年合并而成。"西南大学"是新起的名字,其名气比"西南师大"甚至"西南农大"都不如,故民间多有保留原有称呼的。据张院长介绍,西南师大、西南农大与复旦均颇有渊源,起因主要在于相辉学院。复旦于1946年6月迁回上海之后,利用在北碚的原校址创建一所新校。为纪念复旦创始人马相伯和校长李登辉,定名为相辉学院,于1946年9月开始招生。其后也培养出了众多知名人士,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49级农艺系)。50年代初院系调整,相辉学院教育系并入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农艺系等则并入西南农学院(西南农业大学的前身)。如此看来,复旦与西南大学的"亲戚"关系还真不一般。 西南大学校园颇大,依山傍水而建,占据北碚城区半壁江山。缙云山巍峨耸立,嘉陵江滔滔不绝。校内起伏不定,绿树成荫,宁静怡然,多有江南园林之景致。校舍错落有致,古色古香。众人行走在这其间,真的有点流连忘返。 然而更大的惊喜还在后头。当张院长说起“雨僧楼还不错时”,校友们才突然意识到,无意中竟然闯入了吴宓大师晚年所居之地。 吴宓先生早年留学欧美,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曾为《学衡》杂志创办者之一。其后任清华大学研究院主任,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一时名满天下。其人才高八斗而多情,做学问教学生不遗余力,但一生感情颇多令时人大跌眼镜之举,堪称传奇。晚年留在西南师大,在污辱与迫害中度过余生。 在雨僧楼前谈起吴宓大师的故事,众人又是欢笑,又是嗟叹不已。 复旦中文系三才子在雨僧楼前深情合影。左起分别为:99级汉语言文字学博士段曹林、中文系84级郭瑞俊、00级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张春泉。 从北碚返回市区之时,已是深夜时分。在郭瑞俊校友的建议下,大家来到了南岸区长江边。站在江堤上向北遥望山城市中心,层叠错落的摩天大厦鳞次栉比,在夜幕中更显得灯火辉煌。见惯了大都市风景的校友们纷纷表示,重庆兼现代化大都市与山水之神韵,不输北上广,且更有特色,真不愧为“山城”。 来源:海南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