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级西方哲学专业林艳:心随性出,自征前路
本文来源:2021暑假复旦大学校友走访活动
走访同学:19级本哲学学院黄奕
林艳校友从学路漫漫,她先后于四川大学获得哲学系学士学位,又在2000-2003年于复旦大学哲学系深造,师从张庆熊教授;经导师推荐,她前往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宗教学博士学位。林艳校友目前在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任副教授,专长希伯来圣经研究、比较文明与比较文化研究及古代近东神话研究。
一、学业抉择:摸石头过河
“学哲学”,是怎样一个决定?采访同学坦言自己的困惑,林艳校友——林老师,主动地分享了她的治学生涯。
林艳老师从学之路漫漫,学生时代辗转三所高校,其中又有研究方向上的转变,生涯抉择之丰富自不必言。我们和林老师的对谈从选择哲学系进行本科和硕士学习的经历开始。高考结束面临选专业的难题,身边的声音说:“那些专业好找工作,好赚钱!”但林老师意识到,自己感兴趣的还是人文方向,故选择哲学作为大学专业。她说,“这比较符合我的心性。”
林老师对比现今与自己那时,感慨人们规划未来的态度大有不同。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生涯抉择的容错率似乎很低,所以每走一步之前都要聆听亲朋好友和长辈的建议,如果化形一棵树,我们的理想生涯似乎是那笔直向天空长去的树干,瞄准方向,然后向上。林老师描述自己的求学经历,觉得这一代人还是更多地自己“摸石头过河”,面对知识倍感珍惜,接触到什么,就认真地学什么。更像一棵有着野生枝杈的树。
所以,当导师询问是否要去香港中文大学读博,林老师把握住了机会,从哲学转向宗教学,将自己置身入更大的适应挑战中。她遇到两个问题:一是语言不熟,二是专业转向。从前只是在港片片头和粤语歌曲里听粤语,如今来到粤语语言环境,加上全英授课,林老师咬咬牙,争取适应新环境;从受到的哲学训练转入宗教学方向,林老师更加刻苦,充实自己的学问。
二、学术工作:研究的价值何在
在访谈的第二部分,我们与林艳老师聊到了“做学术”与“做宗教学学术”的话题。
首先的疑问是:学术研究只是学者的一份职业吗?林老师认为,是否接受过学术训炼对人有显著的影响。被生活环绕的我们,必须既懂得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又能够处理问题。如果选择开展学术研究,其实质是对思考问题之能力的锻炼,提升的是思考深度、思维敏捷度以及将问题进一步推进的韧性。
对林老师来说,学术研究就是整个生命。在研究岗位上,她研读希伯来圣经,做宗教学研究,读艰深的研究论文;在教师角色上,她教授世界文学、比较文学,因此业余时间的消遣方式就可以是阅读文学作品,同时为教学做积累。因此,在生命时间的分配上,学术工作对林老师来说的确称得上是“生命”级别的事宜。
其次,具体的宗教学研究也有着相当的价值。林老师带着回忆口吻说:“老教授培养了十几位博士,像撒种子一样,把宗教的研究者播种在中国大地上。”宗教研究永远有服务大众的意义,而对高校里的学生来说,来自圣经系统的文化具有开拓视野的重要作用。宗教学不会成为世俗意义上的显学,但这一领域的研究永远不会沉默。
而如同文本研读大大支持林艳老师的宗教学研究一样,文学和宗教学的结合在文学方向的授课中产生了新的价值。在教学时,林老师的宗教研究背景开启了希伯来线索,从而帮助学生从全新视阈重读文学作品,清晰把握作品价值;循着林老师的这一探索,采访同学从自身兴趣出发向老师请教浸润宗教色彩的俄罗斯文学,老师亲切地建议了许多值得阅读的作品。
林老师谈及目前学术工作上可能的困难,最大的一点是研究材料的缺乏。作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名誉研究员,林老师可以取用其数据库和书籍资源来支持自己的研究,但由于疫情中断了两地的联系,资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匮乏。我们在对谈中深刻认识到,抗疫局势依然严峻。
三、生涯建议:要有强适应力
林艳老师最希望给到我们青年学子的建议是,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机遇,一定要心态稳健、精神坚韧,靠自己的努力来适应现实的局面。这一经验一方面来自老师自己的治学之路,老师涉猎了许多研究领域,亲身历过艰难的转向期,更对“计划”和“变化”之间的张力有所体会。我们从校园里装备很多知识在身,但到了其他知识环境或工作的环境,发现新环境的能力需求和自身能力的储备不相适应才是常态。所以,林老师鼓励青年学子要勇于承受“清零”状态,具备良好的素养以不断提高自己,如此才能朝向自己的目标一点、一点地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