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级金融学薛蕊:守住内心的桃花源
走访同学:19级经济学刘柳依
和薛蕊校友视频连线是晚上6点,她正在下班走回家的路上。北京八月的傍晚已经带有秋意,白领们陆陆续续从钢筋森林中走出来,绿树红瓦在镜头中隐约闪现。她穿梭在宽敞、方正的马路上,笑意盈盈,步履轻快。和仍处在伏旱中燥热难耐,小马路挤满电瓶车的上海已是迥然不同的景象。毕业后,她坚持回到家乡北京,这座不同于上海的另一座超大型城市,在这里打拼事业,经营家庭。京城,在工业文明的浪潮中守住了自己独特的古典、优雅,而校友自己,也守住了内心的一片世外桃源。
学姐工作的银行是中国大陆首屈一指的由民间资本设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先后在上海、香港挂牌上市。薛蕊学姐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1年。多年的银行评审生涯,让她笑称:“已经不用动脑子就可以做得很好了。”评审,可谓是商业银行技术挑战性最强的工作之一,是银行准备金的守门人,也是资金的传送中枢。通过评估目标客户的信用状况、还贷能力筛选优质客户,不仅让银行实现以财生财,也促进了整个经济体的资金循环。手握一份让大多数人羡慕的职业,本想进一步了解细节,没想到学姐谈起工作,反倒是云淡风轻:“对于金融从业人员来说,一般首先考虑投行、咨询,而我之所以选择商业银行,是因为对我来说,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不希望过被工作填满的人生,这份工作如愿让我实现了生活与工作的平衡。”
原来,学姐毕业后先是进入了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之后通过社会招聘进入商业银行。投行、事务所,一向以高强度而闻名,但由于起薪高,升职快,还是让多少优秀毕业生趋之若鹜。“一天8小时工作,剩下的时间全部可以自己自由支配。我很享受这种工作和生活的节奏。”每个人都渴望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却鲜有不被外界因素影响找到自己舒适的那个点。改写顾城的名言,人不能太努力工作,因为工作是空的。人也不能不工作,因为人生也是空的。在这种钟摆式的调节中,也许我们就可以尽量保持在中间状态中,相对舒适。
“我在复旦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成绩虽不算top 10,但没想过要与那些学霸硬碰硬。大一的时候混北京帮,虽然都是不同专业,但老乡们一起抱团取暖,常去五角场K歌。大二的时候又转攻学生工作,参加竞选,当上了团学联的主任。大三才慢慢开始想职业规划的事情。”一直我行我路、自成一派的学姐一路打打撞撞,随心而动,没想过要在相对不擅长的领域与那些更优秀的人竞争,倒也闯出了一番天地。“我很清楚我想要什么,擅长什么,你让那些学霸参加学生工作竞选,他们倒不一定能够竞选成功呢。”“工作中也是的,学习是一方面,情商更重要,亲和力、共情力、沟通力,这些方面我更有优势。”学生时代就与周围人打成一片的学姐早就深谙如何在群体中找到自我的角色,并通过群体与个人的互动对个体产生积极的作用。“是啊,我在复旦学到的好多东西都是同龄人教我的。比如快速学习的能力,持续的自我驱动意识。”同龄人亦师亦友,可谓是复旦的传统了。每个人在如此优秀的群体中既是耕耘者,也是丰收者。既汲取了营养,也传递了能量。但最重要的,还是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心之所向。
“虽然十几年过去了,但我的初心未变。事业与生活平衡,自我与社会共存,我仍然是那个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自己。迎合了母校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哈哈。”在采访的最后,学姐仿佛找回了大学时期的自己,发现虽然年龄增长内核却不曾更改,内心的桃花源始终如一。王安忆曾对毕业生说:“我建议你们不要尽想着有用,而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这个世界上有用的事物已经太多了,所有的因果逻辑都是循着用途连接和推动,那些边缘的次要的性质从因果链上碎裂下来,被淘汰出局。”无用,可能是对身边现实功利的一种疏离,可能是对主流价值观的一种质疑,可能是对平凡生活的一种反抗,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无用”的东西是一种崇高、尊贵的精神价值,塑造了我们的人格。而这也是复旦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东西。
采访结束,夕阳的余晖已经淡去。明天,等不到晨曦初现,古城的人们就会再次醒来奔赴征途。时光如逝如流,迎接她的,将是另一个奔忙而又幸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