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衫磊落砺丹心,敬教劝学系徽岭。
杏苑传薪承文脉,大爱长明照世襟。

陈强虎(1962-2024)
国际政治系1982级本科、1988级硕士校友
光华记忆:七载研学淬炼教育火种
1982年仲夏,一辆绿皮火车穿越皖南山峦缓缓驶入上海,一个来自安徽桐城乡村的少年背着求学的行囊,他的目光穿过熙攘人群,投向“复旦大学”那遒劲有力的匾额之上。这个少年或许未曾想到,不仅他个人的命运轨迹将被改写,一场惠及万千学子的教育变革也在悄然孕育。
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正经历着改革开放的破茧重生。黄浦江畔的外滩霓虹初上,陆家嘴尚未高楼林立,但改革春潮已涌动在城市的每一寸肌理。复旦大学作为江南文脉的翘楚,校园里弥漫着思想解放的炽热气息——国际政治系学生纵论天下大势,哲学系学生在草坪上辩论萨特的存在主义,经济系教授在课堂上剖析市场经济理论,英语角里年轻人捧着《新概念英语》追逐世界的脚步。这座被誉为中国经济中心的城市,既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更成为一代青年探寻真理的精神原乡。
陈强虎踏入复旦校园时,正值政治学学科方兴未艾之际。彼时的国际政治系犹如思想的熔炉,大师云集、群星璀璨。回忆起自己大学时代的老师们,陈强虎依旧心存感激。“王邦佐老师、孙关宏老师、本科指导员竺乾威老师及研究生辅导员林尚立老师等,所有老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陈强虎仍记得1986年春天,自己因生病住进上海长海医院,系里一位年青的教师多次前往探望和问候,并在病愈返校后专门找到他谈心两小时,给予了他莫大的安慰。师者的风骨传承到学子身上,多年以后,也蕴为树人的底色。
1986年,陈强虎大学毕业,分配到坐落在安徽省芜湖市的安徽师范大学任教。在校期间,他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以教师特有的耐心与细致,鼓励学生勇敢追求深造的梦想。在安徽师大的三尺讲台上,他延续着复旦导师的学术薪火;将知识的传递延伸到学生宿舍的夜灯下,用脚步丈量皖南群山的沟壑,以家访叩问乡村教育的现实困境。两年里,他时常想起复旦国政那一盏盏彻夜长明的台灯——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此刻化作肩头沉甸甸的责任。在他的鼓励下,许多学生顺利考上了名校的研究生,更有一些学生成为了他的复旦大学学弟学妹,“教育报国”的底色愈发鲜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知识的渴求和母校的眷恋,促使陈强虎在工作两年之后,再次考到复旦大学国政系攻读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并担任系研究生团学联主席。“之所以重返复旦,是因为我非常希望能够在母校老师身边进一步地学习与深造。”他把复旦国政系当成自己的家,把老师和同学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临近毕业时,陈强虎的老师谆谆教诲,嘱咐他“低调办实事”,这句话像种子落在肥沃的心田,二十年后将在皖江大地开出职业教育的新芽。母校的光与热,至今仍温暖着他;与师长的对谈,则在他向理想攀登的路途中,不停回响。
在那个研究生尚属凤毛麟角的年代,进政府机关、科研院所才是大多数毕业生的首选。陈强虎却没有像大多数同学,入职令人羡慕的公务员,而是最终选择了一条无比艰辛且需久久为功的道路,即创立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从教育思想的传播者逐渐蜕变为实践者和创新者。“复旦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师德师风、敬业奉献的精神及超高的教学水平,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的教育情怀,培养了我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复旦国政系的启蒙,不仅塑造了陈强虎严谨的治学品格,更让他笃信:教育不是象牙塔里的空中楼阁,而是撬动社会进步的支点。
皖南印象:三秩耕耘拓垦职教绿洲
1991年的深圳,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春风正掀起改革开放的新一轮热潮。29岁的陈强虎怀揣着复旦硕士学位证书,站在深南大道的梧桐树下,望着鳞次栉比的工地和穿梭不息的人流,眼中跳动着火热的渴望。这个从皖南山村走出的寒门学子,本可以选择留在象牙塔继续学术之路,却毅然投身全民经商的时代洪流,成为深圳丰达通讯公司总经理助理和策划部经理。在深圳的两年,他像一块海绵般贪婪吸收着市场经济的养分。谈判桌上唇枪舌剑的交锋,财务报表上跳动的数字,生产线旁机器的轰鸣,都在重塑着这个书生,也为之后的创业埋下伏笔。两年后,母亲生病的消息牵动着陈强虎的心,他毅然辞去深圳的职务,回到皖南家乡,回到母亲榻前。自1995年起,陈强虎的余生便都倾注在了教育事业上,在他眼中,那些散落在皖南村落里的失学少年,比任何功利计算都更值得倾注心血。
徽文中学是陈强虎接手的第一所学校。陈强虎的到来,为这所学校注入了新的生机。通过统一思想、严格教学管理、提高教师待遇等一系列举措,学校重新步入正轨。如今,徽文中学在当地声名鹊起,成为许多家长不惜远道也要将孩子送入的优质学校。出身贫寒的经历让陈强虎特别理解家境平平、求学艰辛的学生。他认为,学校应该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成为能独立谋生的有用之才。在他心中,教育不是谋取利益的工具,而是一份需要全身心投入、甘于奉献且不求回报的崇高使命,他真正做到了把教育当事业来干!
2010年,安徽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而芜湖作为核心城市之一,亟需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功夫不负有心人,陈强虎把握机遇,创办了芜湖第一所民办高校——安徽扬子职业技术学院。然而,办校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高校创办初期,征地拆迁工作困难重重,幸而当地政府始终鼎力相助,为高校建设保驾护航。“有政府、全体同仁、社会各界的高度关心和大力支持,我们总能渡过难关。办学是艰辛的历程,其实也是一部感恩史。”陈强虎谦逊地说道。
秉持“教育报国、造福天下”的办学宗旨,陈强虎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民办学,将复旦国政人的家国情怀致力于“办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创令人尊敬的学校”。短短十余年间,在他的带领下,安徽扬子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安徽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安徽省“双特色”技能特色学校,近三届均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从徽文中学到扬子职院,陈强虎带领团队在十年间将荒芜之地变成教育沃土。当实训车间里校企深度融合,当数控机床迸溅智慧火花,他打造的职教王国已培养数万大国工匠。“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教育,归根到底都是党办的教育,也是为党而办的教育。”这是陈强虎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其始终践行“教育报国”的铮铮誓言。

大爱无疆:人民满意的民办教育家
放眼乾坤独倚阑,古今如梦水云间。从农村到城市,从国内到国际,陈强虎以教育为经纬,编织着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纽带。2015年以来,他率队赴美、东南亚等多所著名高校进行教育考察与合作,将加快与国际同行交流、引领时代、造福社会的名校理念注入学院发展基因。“复旦是一个大家庭,是我们成人成才的摇篮。作为一名复旦校友,我以复旦为荣,以国政系为荣。同时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母校增光添彩、添砖加瓦。”言辞中,既饱含对母校国政系的赤子情深,更折射出新时代教育者立足中国、对话世界的胸怀格局。

创业维艰,陈强虎以“所有的磨难,都是帮我把事情做正确”为信条,在至暗时刻诠释人民教育家的韧劲与担当。疫情期间变卖家产保障教工薪资,病榻之上仍通过视频会议部署教学,辞世前一周亲自召开年度发展会议……这些近乎悲壮的坚守背后,是至真至诚的使命担当。“董事长办学的收入,几乎全部投入到继续办学中,他自己也只是在学校领一份工资。”安徽扬子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徐建平说。他记得,陈强虎每天上下班都不开车,下班时经常会在群里问,哪位同事的车回市里,是否可以让他“搭顺风车”。前几年,陈强虎唯一的儿子在上海买房结婚,他也仅仅是帮儿子凑够了首付款,贷款由儿子小两口偿还。这种“不占公家一分一毫”的纯粹,铸就了扬子职院最坚实的精神地基。

在陈强虎的教育词典里,“爱”是超越血缘的纽带。他笑意盈盈的脸上没有丝毫严厉,却以谦虚为怀、务实奋进的个人品质,赢得了全体师生的敬爱。特别是三年疫情期间,为了能让学生们专心学业,他免除学生的部分费用,并在生活上发放就餐补助。尽管学校经费紧张,他还是向芜湖市聋哑职业学校、芜湖市盲人学校等三所更困难的学校,累计捐款10万元来渡过难关。面对青年教师,他践行“帮助一百个年轻人”的诺言,牵头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对教师读研读博及培训的费用给予全额报销,即使这些人才最终选择离开也从不计较,他常常说“留下来的都是家人,离开的都是亲戚”。2024年末,秉承陈强虎先生遗志,“陈强虎教师关爱基金”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正式设立,聚焦关爱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师群体,构建起守护教育者的生命屏障,延续“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
从国际政治系到国务学院,变的是时代语境,不变的是“教育报国”的初心。如今漫步在扬子职校1100多亩的校园里,梧桐树已然亭亭如盖,依稀间强虎先生似乎从未远去:他左手捧书,右手微扬,衣袂间似乎还带着复旦图书馆的墨香,又沾染着皖南山区的泥土芬芳。在时代的星空中,陈强虎或许只是一颗流星,但他划过的轨迹,却照亮了无数寒门学子的追梦之路。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在银杏叶落无声的季节,这位复旦赤子的教育理想,仍在江淮大地上薪火相传。

来源:公众号 复旦大学校友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