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1日,近二十位校友驱车百里,相聚在东郊椰林的海滨,沐浴着椰风海韵,仰望大海星空,畅谈读书感悟,并一起庆祝复旦大学海南校友读书会成立两周年。本次大家阅读分享的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名作《思考,快与慢》。
郑敏、郭瑞俊、靳婷、何声芬等校友,提前来到会场,与酒店工作人员一起为大家布置好温馨而惬意的会场环境。
主持人郭瑞俊校友同时也是本书的推荐人,他开门见山,向大家介绍推荐这本书的原因。通过去年“俯瞰当下”主题阅读,他关注的视野从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转向了BAT之后的TMD(今日头条、美团、滴滴打车)。这些新锐企业家的创新驱动,不约而同地指向几部经典——《人类简史》、《物演通论》、《思考,快与慢》。
这本书的作者又是一位犹太人,他在1974年关于判断与决策的论文被学界诸多引用,其后在认知心理学方面的突破和在行为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使其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心理学家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一人。其弟子泰勒教授2017年再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本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侧重于直觉,“系统2”偏重于理性,是人类的两种认知模式。生活中有很多貌似“系统2”实则“系统1”的情形,人们犯了很多“聪明人做傻事”式的错误。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教会我们建立对认知模型的认知,从而打破认知的局限,让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加美好。
有两个人物的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第一是滴滴打车的创始人程维的“金鱼缸”的故事。程维办公室有一个金鱼缸,每天观察金鱼,他发现它再怎么努力游也无法游出它们的边界——鱼缸。人和鱼有很相像的地方,往往身处鱼缸而不自知。企业和人的思维都有边界,要打破这个边界,程维认为需要“开天眼”。而“开天眼”有三种方式,第一是打破自己的思维方式。第二是请专业领域最精深的人帮助拓宽认知边界,第三是引进外部力量。程维就是用这样的思考引领着滴滴不断的发展进步。
另一个是猎豹的创始人傅盛。在企业发展中,傅盛也发现自己受之前的诸多经历的限制。而通过阅读新经典,他获得了四个启示:混沌、秩序、过程、经验。从生物学思维来看,生物过程是进化的过程。这是一个进化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过去的一切都是用来打破的,一切的混乱都是合理的。我们要努力使企业处于轻微的无序中,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创新。
主分享人赵颖校友从自己与读书会的感情谈起。她说,虽然自己只是第五次参加读书会,但是自从来到海南以后,每一期都不曾落下,因为在这里能找到家的感觉。读书会对于“自由而无用”的复旦人而言,更是一种仪式,用于对抗生活的琐碎和日子的庸常。木心曾经说过,生命就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通过仰望星空,星和光就会通过裂缝透进来,它让我们有勇气持续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特别感谢读书会的各位组织者,以及来参加的各位校友,在这里才能深深的感觉到“道不孤”。
赵校友从三个方面对这本书进行了分享。
首先关于作者。为什么又是一个犹太人?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亡国不亡种,而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与他们重视教育密不可分。对犹太人来说,只有思想是别人永远夺不走的——凯撒夺不走,小偷夺不走,洪水也夺不走。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深深认可跨学科的重要性。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千万不能画地为牢。
其次,本书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系统1”和“系统2”。这一对概念并非真实存在,而是作者建构的,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实际价值。简单来说,可以通过是否需要努力来区别:不需要努力的是“系统1”,需要努力的是“系统2”。用“系统1”行动比较快,而“系统2”则比较慢。对于不同的人,以及同一个人的人生不同阶段,“系统1”和“系统2”都是不相同的。学习在这当中就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第二部分讲的是替代问题。当我们遇到比较难的问题的时候,往往会用比较接近的简单问题来理解,但这可能产生一些错误。比如用猫来替代老虎,但猫是怕水的,老虎却是游泳高手。
第三部分讲的是人们容易忽视偶然性。由于大脑的局限,人们往往只有后见之明,而且容易形成路径依赖。人的出生本来就是偶然性,马云从来一次还能成为马云吗?答案是否定的。但是,对于这些偶然性我们往往视而不见。
第四部分讲的是非理性。对于这部分中比较晦涩的内容,也可以直接记结论,比如损失厌恶、锚定效应等。其实商人是运用心理学运用得最好的群体(虽然他们未必掌握理论),比如商店之间的竞价策略。
第五部分是关于两个自我——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这两个自我是不等同的。很多不愉快的记忆,会选择性遗忘,这也是人自身取得平衡的一种机制。
最后是关于本书的评价。引用叶檀的一句名言:不是我们不犯错误,而是我们能理解错误。这本书对我们的帮助,就是使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错误。另外这本书是两位心理学家合作写成的,这告诉我们,讨论非常重要。而且讨论最好和水平接近的人一起,这样更容易碰撞出一些火花,讨论出一些东西。咱们的读书会就是这样的一种方式。所以特别值得珍惜。
郭瑞俊校友补充说,这本书很多学者都做了解读,比如混沌大学李善友教授认为“系统1”可以比喻为“猛张飞”,“系统2”则可以比喻为“懒诸葛”。从“系统1”到“系统2”,就是从本能到思考的进化。人类社会之初,经过数十万年的进化形成的本能反应,可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需要。但是随着农业时代的来临,需要讲故事的能力。智能时代,则需要进一步思考的能力。这种思考需要有意识的启动,需要审慎的思维。这都是“系统2”在起作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人人都是“认知的吝啬鬼”。“系统2”习惯于依赖“系统1”,因为“系统2”有启动过程,而且需要大量的能量。人出于保存能量的本能考虑,经常会简单接受“系统1”的判断而造成决策的失误。
王格平校友则以案说法,他以昨天参加的拓展训练中的木板过河游戏为例,说明第一感觉不可能的事情,最终还是能够实现。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切皆有可能。游戏结束后,第一时间想到了这本书,尤其是前面赵颖校友提到的叶檀的那句话,很有共鸣。人不可能不犯错。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理解错误而不断进步。
这本书能够带来思维的提升,对工作很有帮助。康德敬畏的两样东西——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星空和内心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而我们今年仰望星空主题阅读,也要更多的关注心理学,尤其是认知科学方面的内容。
王丽洁校友表示,心理学的理论是典型的,但很难应用到个体上,似乎对于生活用处不大,但是心理学家却往往一眼就能够看到重点。自己对于心理学实验的方法很感兴趣。
陈瑜校友分享了本书中自己有感触的几点。一是感性细节掌控理性大局。二是概率忽视,概率层叠,光芒效应,锚定效应等概念。三是贝叶斯定理,在证据分析方面的应用。可以联想到英美陪审团制度,特别是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四是人会忽视显而易见的事,以及自己屏蔽了这件事本身。五是大脑的工作形式有两方面——自我控制和认知努力,对应“系统1”和“系统2”。六是创新与出众的记忆力有关。七是目标问题和启发式问题的关系。这些很多都颠覆或更新了我们日常的认知。
赵颖校友补充说,创新之所以与记忆力有关,是因为创新是自由联想的结果。而记忆是自由联想的基础。
何声芬校友则以自身炒股的趣事,说明“系统1”的决策无处不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改善“系统1”,按照原则去做事情,或许就不会有灾难性的后果。
酒店业管理者肖燕说,她是从王格平校友的朋友圈看到了读书会活动,非常羡慕。这本书是需要静下心来认真阅读的一本书,看完之后,感受很深。结合自身的工作来说。一是需要思考如何借助个性,让大家的工作更有效率。由于身边的员工更多的是“系统1”模式,经验优先,直觉引导,所以“系统2”是酒店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二是如何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让员工慢下来,慢工出细活,培育工匠精神,克服不读书、浮躁迷茫、不劳而获的不良心理。
王红兵校友则畅谈了阅读本书的三种体验:好奇、晦涩和恐惧。他还以锚定效应在房地产项目中的应用为例,说明这本书是可以带着问题来学习的。而在房地产行业中,沟通技巧和员工管理等问题,都迫切需要心理学专业人士的介入,以便进行总结概括和系统提升。
文玲校友说,“系统1”实际上是对惯性思维的另一种定义。惯性思维是非常宝贵的,他节约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系统1”和“系统2”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转化和有机结合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文校友还就读书会活动提出了一点建议。读书会的价值在于三个层次:一是爱书的人,二是爱读书的人,三是读过这本书的人。如何定义参加读书会的群体范围?最好能够明确定义在第一层次,也就是爱书的人。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参加,并通过他人的带读,再去认真读书。
杨臻校友则直言不讳,这本书看得比较艰难,看完之后颇有些“后悔”。书的正文比较晦涩。或许直接看结论和附录就好了。理论是帮助我们去理解生活中的错误和现象的,书中的很多理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北理工校友蔡金纳印象最深的是双系统的问题。双系统也是快与慢的结合,难度大的事用“系统2”做可以放慢一些。而“系统1”可以通过学习也就是实践的方式加以完善和提高。读书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林琳校友结合行为金融学的知识对本书进行了解读。他认为心理学会影响到生活的很多方面,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比如常见的心理陷阱,会对工作和生活很有帮助。
郑敏会长谈了三点意见。一是心理学家之所以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是因为心理学家修正了经济学理性人的基本假设。二是这本书用必然性表述方式表达了偶然性和非理性。在演化的过程中,过于勤快的人和懒虫都消失了,只有“系统1”和“系统2”结合的比较好的人才能存活下来。所以我们要对偶然性和非理性保持敬畏之心。现有的教育体系给予的只是必然性,这样的认知体系是有缺陷的。我们需要对现有认知体系不断进行升级。三是关于读书会的价值。我们组织读书会,不是要给大家提供必然的规律,或者已知的知识,而是进行一些偶然性的探究和思维的更新换代。
靳婷校友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样本人有需求读这本书,什么时候会思考快与慢?人在幼年时代,对世界无所畏惧时,是不会思考这个问题的。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和社会角色的变动,要求自己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思维方式的转换问题时,才会对这本书感兴趣,这个时候往往是事业和年龄都已经比较成熟的时候。
作为一名理工科的高校教师,以前总体是偏于理性的。但现在兼任了行政职务,可能需要运用更多的感性来解决问题。有时不经意感性战胜理性会有更好的结果,有时则反之。这其中的原则是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决策。
郭瑞俊校友说。两年来的读书会,大家付出很多,也收获很多。借用山本耀司的话,自己这东西是看不见的,只有撞上一些东西反弹回来,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人群就像一面镜子,从镜子中反射回来才能认清自己。
段曹林校友认为这本书选得特别好。仰望星空,着重在认知科学方面,而本书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著作。读这本书时还有所担心,怕大家读得费劲,分享有困难。但今天的事实证明,分享很成功,效果很好。既有学者从学术角度的解读,也有企业家从企业管理实践进行的思考,相得益彰。作者说,这本书就像办公室饮水机旁的闲谈。正因为是闲谈,所以散而不乱,比较随意而又有趣。但通过这些闲谈,我们又能提升理解判断决策失误的能力。这本书虽然有些晦涩,但是它的标题很鲜明,“示例”很生动,还是有助于我们进行理解的。
认知科学可以解释日常不曾留意的心理现象,包括各种错觉、偏见、思维误区等,在各个领域都有很多应用,比如认知语言学。但是“系统1”和“系统2”如何区分,各自又扮演什么角色,这大概是最应该受到关注的焦点问题。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在大家的关爱下,读书会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特别感谢一个这么好的团队,以及在座的各位,希望读书会能够越办越好。也特别感谢文玲校友提出了一个好建议。分享是一个重要的方式,但有些人可能更倾向于倾听。读书会就是为了把爱书的人聚到一起,未来的形式可以考虑做一些改变,这也许将成为咱们读书会新的起点。
转自作者虚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