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校友会举办第49期悦读会——艺术史中视觉思维的审美呈现

2018-04-28|新闻

2018年4月22日(周日)下午,复旦青年同学会携手复旦大学出版社举办的成长篇系列活动之——复旦悦读会第48期在经世书局开展。本次悦读会我们邀请到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高燕作为主讲嘉宾。

高燕博士师从朱立元教授,现为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曾任韩国圆光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文系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视觉文化、影视美学。本次讲座高燕教授通过考察自古希腊至当代的艺术史,探讨视觉思维在审美领域的具体呈现,阐明视觉思维的优先性及其美学特征。

首先,高燕教授简单介绍了中西思想都有相同的五官认识。五官包括目(视)、耳(听)、鼻(嗅)、口(味)、形(触),每种感官有各自对应的感知对象和认知功能,因而各司其职,各自独立。在西方思想中一直存在感官等级制的传统,也即根据与肉体和理性的关系,五官有高下优劣之分,按照由高到低、由优到劣的顺序依次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在所有感官中,眼睛(视觉)因最接近理性而被认为是最优秀的感官。鉴于视觉与理性的密切关系,以视觉隐喻本质、以视觉观看隐喻理性认知,构成西方思想的视觉思维模式,并进而渗透到文化和艺术之中。

接着,她为大家展示了不同时期视觉思维不同的呈现。在西方古典时期,视觉思维主要体现在美学领域中的模仿。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用上帝之光笼罩一切,认为精神的再现是至高无上的,比物质的再现更有价值。视觉模仿被赋予新的内涵而得到发展。文艺复兴时代,人在摆脱神的枷锁后重新获得对自身的认识和信心。人们坚信,自然就是真实的存在,人可以凭借理性实现对自然的认识。这一时期视觉思维在审美创造中表现为镜子的譬喻。启蒙运动时期的视觉思维再一次标举理智之光。近代以来,对视觉的强调表现为对眼睛感性认知的肯定。

在“无图无真相”的当前时代,视觉思维不仅体现在思想和艺术中,更泛化到日常生活之中,当代审美文化表现出双重性质,一方面,俯拾即是的日常生活图像已经取代传统意义上的经典艺术图像,成为人们感知世界、认知他人、理解自我的重要媒介和手段;另一方面,消费主义、娱乐风潮和时尚逻辑主宰着当今生活的全部现实内容,并以审美品位的面貌取代精神信仰和伦理诉求。当代视觉思维就表现为这种现代世界的图像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整个过程校友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分享结束后,高燕教授又热心而详细地解答了现场校友提出的问题。感谢他的精彩分享,也希望校友们在忙于工作的同时静下心来多读书,来到复旦悦读会与大家一起赏析好书!

文章来源: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秘书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