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级文博系阳昕:立足当下,日积跬步

2021-09-26|校友走访

11级文博系阳昕:立足当下,日积跬步

——被采访人:文物与博物馆学系2011级硕士 阳昕

——采访人:文物与博物馆学系2017级本科、2021级硕士 江明圆

阳昕学姐为复旦文博系2011级校友,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理论与管理,2014年毕业进入上海玻璃博物馆工作,现为博物馆策展人、学术研究经理。


一、专业学习:挚爱奉献,美美与共

十年前,文博专业还不是国内关注热点,面对直研时文博、宗教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选择,阳昕学姐选择复旦文博,背后更多的是一种专业挚爱。而相比于考古学与文物学对“物”的重视,阳学姐在中央民族大学就读本科时便期望通过田野调研等形式与人、社区及社会接触,因此选择了文化遗产作为研究方向。

进入复旦以后,导师杨志刚教授(现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给予阳昕学姐以支持与宽容。杨教授是时正在做孔庙遗产相关研究,然而阳昕学姐自己从中并未寻求到学术兴趣,杨教授没有要求学姐做自身相关研究,而是对她感兴趣的汶川地震遗产给予了非常多的支持与叮嘱。这样一种相互尊重、良好的师生关系及其背后蕴含的“美美与共”思想成为阳昕学姐自本科以来一以贯之的理念。


二、职业体悟:沟通协作,触类旁通

2011年,上海玻璃博物馆成立,作为首批在微博开设账号互动的博物馆,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创新之举以及其作为非国有博物馆的业界“非主流”的定位吸引着学姐:“我觉得在这里可以尝试不一样的东西,实现、实践自己的想法”。2014年,毕业后的阳昕学姐进入上海玻璃博物馆工作。

阳昕学姐认为,相较于知识本身,与人相处沟通是实现从学生到博物馆从业人员身份转变更为重要的内容,在复旦读研期间与导师、调研成员之间沟通能力的一步步培养及其所给予人自信的心态成为学姐的重要财富。非国有博物馆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并不能与书本知识完全契合,因而需要不断学习、适应和变化,将学习能力转变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比如学姐此前在策划“我的影子的影子的你”展览过程中原计划只负责内容策划的部分,最后需要同时承担展览执行落地的相关工作,大大增加了她的沟通成本,“逼迫”自己去学习了很多展览工程相关的知识。“这样一种与人沟通、突破舒适圈的能力至今我仍在不断学习中。”


三、寄语后辈:珍惜当下,勇于尝试

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当博物馆“井喷式”发展的行业现状面临新冠疫情,阳昕学姐坦言,文博行业未来既有机遇,也充满挑战。非国有博物馆、美术馆相比国有馆有着更自由的工作状态,也面临更大的压力。阳学姐希望复旦学子要珍惜在复旦求学的岁月,勇于尝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接受社会历练,增加自身阅历,在择业时把握自身最急切的需求。

立足当下,日积跬步,阳昕校友展现出的勤奋学习、踏实工作精神,以及复旦文博人的社会关切和责任感,是我们值得传承的校友文化和宝贵的复旦精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