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级中文系校友赵晓月:立于主流之外,将热忱献给人生
周欣宁
校友介绍:赵晓月学姐是我校2011级中文系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曾在上海歌剧院艺术室担任创意文案策划工作,随后转向身心治疗领域,赴美国纽约普瑞特大学学习创造性艺术治疗,并于2020年获得舞动治疗专业科学硕士学位。回国后返回家乡山东,目前在烟台一所大学里担任大学生专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
一、人生探索与“自由而无用”的复旦精神
赵晓月校友的复旦生涯,是充满探索与挑战的。初入复旦,赵学姐被录取到了经管实验班,但那似乎并非赵学姐的志向所在,于是大二上学期赵学姐果断转学了中文。在复旦的四年里,赵学姐参加了不少艺术社团,在自己所学专业之外,也旁听了很多课程,闲暇之余也常在校外探索上海这座城市。
从复旦毕业后,赵学姐也尝试过工作实习,进入到艺术行业中做了文案工作,但这份工作更多地倾向于日常会务管理,热爱创造性与独特性的她无法从中得到乐趣。辞掉这份工作后,赵学姐回到家乡,通过参加了心理治疗工作坊初步认识了舞动治疗的课题,这一好的契机开启了赵学姐在表达性艺术治疗专业上的旅程。赵学姐思考自己生活中所关注的需要疗愈的课题,并结合了家人的意见,最终决定继续在心理治疗这一学科上发展自己的热爱。之后,赵学姐申请到美国纽约一所在表达性艺术治疗专业方面颇有建树的院校普瑞特大学,开启了她的研究生生涯,学习舞蹈与运动疗法这一冷门而前沿的心理学支脉,探索其广阔空间,在纽约度过了一段艰难但充满力量的生活。
“自由而无用”的复旦精神、资源丰富的学校社团、复旦作为顶尖高校所具备的平台……复旦兼容并包的环境,给了赵学姐一个试验场,在这个试验场中,她不断探索学习,不断认识自己,敢于立于主流之外,终于找寻到自己最重视与热爱的事物,并为之努力。
二、走出舒适圈与公益实践
留学的生活是新鲜的,但也是艰难的。初到纽约,赵学姐面临着多重的困难。语言不通、多文化多种族的环境、医院精神科病人的错乱交流等等,都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赵学姐没有放弃,她不断学习,不断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和不同的人展开交流,原本内向的她也逐渐变得开朗外向起来,收获了很多宝贵的友情,得到了老师的关怀。
赵学姐说:“一个人在艰苦的环境下,很难独立去克服困难,人不是一座孤岛,让我鼓起勇气一次次去尝试的,永远是身边人的激励和爱,这是我们挑战黑暗、能够与黑暗共处的最关键的能量。”赵学姐拥有一盘“内化的录音带”,她将外界的爱与善意录入其中,并在内心深处不断播放,使自己在面对挑战时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量。
在纽约,赵学姐积攒了1000多个小时的实习时间,医院精神科、养老院、初高中、儿童病房,都是赵学姐曾踏足的地方。回国后,赵学姐也没有停止其“为爱发电”的心理咨询事业,她作为志愿者在大学里做心理咨询,积攒了不少经验。在这些公益性质的咨询中,赵学姐以爱撞击爱,以善意交换善意,为他人解惑的同时,也磨练了自己的心性。她说:“我学会了放下自己固有的认知,在和不同的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反省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弱化自身的偏执。只要抱有善念,与人真诚沟通,一般都会收到很好的反馈,而这些反馈中的正向能量也会对我形成帮助。”
三、衷情与寄语
采访的最后一个问题,我希望赵学姐能给到学弟学妹一些建议和寄语,而赵学姐在略微思考后说:“接地气”。视频中,望着学姐领略过大千世界的眼睛,我知道,这是一句无可替代的忠言。 赵学姐说,“不接地气”是她一路走来经常被批评的一点。复旦的学子,尤其是文科专业的学生,喜欢去追求美与艺术,追求与众不同和特立独行,但在追求这种宏观的精神理想的同时,他们往往会忽视掉在日常生活中能带给我们幸福感的简单的事情,比如好好吃饭,去散步,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与人交流。学姐说:“同朴素的、能够滋养我们的事物去链接,多去和人拥抱,多去接触自然,不要让自己离群索居。长远来看,这些会带给我们更多稳定的幸福感。”
学姐有一个习惯:去森林公园。她会找两棵树,挂起吊床,带一本书、一杯咖啡,这就是幸福的一天。我们在学校里读书,是通过文字间接抽象地去理解世界;而在森林里听着海浪与鸟鸣,则是打开五感,得到对世界的直观体验。我们的教育并不强调人和自然的连接,但在自然中独处的自由与放松,却能够帮助你找到人生的平衡。复旦帮助我们在青年时期打开视野,自由探索,而我们则要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
实践感悟: 通过本次暑假校友云走访活动,我认识了灵魂有趣、待人温和的学姐,虽然仅仅年长6岁,学姐在接受采访时对自身经历对叙述却彰显出她成熟稳重见多识广的一面。在同学姐的交流中,我也意识到自己看待事物时视角的单一,意识到自身的许多不足,也被学姐认真真诚的人生态度感动,并在关于幸福感的采访主题中深受启发。总体而言,我在本次的走访活动中受益颇丰,非常感谢校友会组织这样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希望下一个假期能够再次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