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级外文学院日语系章一苇:外语•创新•未来

2021-09-26|校友走访

95级日语章一苇:外语•创新•未来

BY 石博


章一苇,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1995级日语专业学生,现任日立研究所创新合作室室长。 


学在复旦·与日语相遇 

谈及选择日语专业的缘由,学长感叹道,自己跟日语的缘分由来已久。因为在自己的家族长辈里,有早期日本留学生,还有大学日语教授,也许是受这样的家庭背景熏陶,学长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外语专业。1995年,初到上海,章学长就被复旦校园所吸引,“这里完全就是想象中大学的模样”,南京路两旁的参天梧桐,身在其中惬意舒适;相辉堂前的宽广草坪,亦给校园增添了青春和活力。 

大学期间,日语系的庞志春、项杏林、余月仙老师对学长影响至深。“老师们专业过硬,语言能力很强,不仅是日语,他们教我们更多的是日本的文化,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去独立思考。”在“填鸭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当时,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让学长受益匪浅。“作为外语专业,老师们在讲解枯燥的单词、语法等书本知识的同时,也将日本的社会与文化知识传授给了大家。”润物细无声,同学们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获得了对他国文化更深的理解,这些“软知识”对于此后在工作岗位中换位思考,站在外国人的角度处理问题大有裨益。 

除了学习之外,学长积极参加了一些学生组织和社团,如影视评论协会,与志同道合,热爱电影的同学一起欣赏、评说电影,在学习之余结交朋友,扩展爱好。  

 

踏入外企·与创新携手 

1995年,恰逢改革开放大潮,外企纷纷来到中国投资建厂。当时,日本的许多企业在中国建立了基地、工厂、事务所等,一时间迅速成长起来。亲眼目睹这一趋势的学长,在刚毕业初选择了世界500强公司——松下电器,一工作就是七年。在2006年,学长易职至日立研究所,目前担任创新合作室室长,主要负责与中国的大学、初创企业和大企业等开展合作。 “创新合作室”负责引领开放创新的工作,主要利用一些创新手段,形成有利于本地发展的良性生态,例如,促进日本企业积极与中国初创企业、大学、意见领袖、创新创业机构合作,用最快的速度创造源于中国的技术,为中国本地发展做出贡献,形成一些好的技术解决方案。 

在全球数据、信息的流动越来越严格的背景下,学长的工作主要对标中国本地需求和发展,目的在于开发出更好的技术,为中国发展做出贡献。“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可取,再加上我们开放创新的思维,就可以为我国发展做出很多事情。”在疫情期间,为了更加有效地防控疫情,日立公司与清华大学以及初创企业合作,共同构建后疫情时代的智慧楼宇,导入了非接触式控梯,人流仿真,人员密集报警等技术,这一创新范例为有效阻断病毒传播做出了贡献。 

在外企工作,最重要的是专业知识,也就是外语能力。学长认为,作为中国人,我们需要向外国人介绍中国,告诉他们机会在哪,与其他国家的差异等。其中,熟悉其他国家的文化是外企工作的敲门砖。学习一门外语,也是在接触另一种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无论是外派到日本大阪,还是日常工作中具有日式风格的工作模式,都印证了这一点,即:只有熟悉对象国文化,才能在外企中更好地与人沟通,处理问题。对于这一点,学长深有感触。 

  

寄语后辈·与未来相拥 

从毕业来到外企,学长已经离开复旦有22年的时间,但他仍心系母校,对学弟学妹们提出了自己的三点期冀。首先,他勉励大家珍惜时间,珍惜在学校的一分一秒,好好学习的同时要学会放松。工作后,即使工作繁忙,也要抽出时间来陪家人。其次,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习学妹,学长认为,年轻关键在于积累经验,包括行业的经验和人脉,到了中年,前些年的积累和沉淀会慢慢崭露头角,因此要懂得沉潜和忍耐。最后,要有理想和规划,既有短期目标,又有长期规划,要立足岗位,踏实肯干。     


本次校友云走访活动结束了,很荣幸能与章学长相识,更感谢学长牺牲午休时间接受了本次采访,我受益匪浅。作为外文学院的学生,相信在学长等优秀前辈的感召下,我们会不断锤炼本领,“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为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