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级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李宝莉:教书育人,以人为本

2021-09-26|校友走访


01级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李宝莉:教书育人,以人为本

BY  潘佳妮

李宝莉是北京的一名英语教师,她目前已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从事专门一对一的教育工作。李老师于200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毕业后曾在NGO非政府组织中工作六至七年,担任项目总监,后因为需要调节家庭与职场之间的关系,从该组织辞职,并先后尝试不同领域,包括数据分析等。投身教培行业则是李老师试图找到家庭与职场平衡点的抉择。持续不断深耕教育领域,也让李老师对于教育业的现状有了自己的认知。


教育行业处于大转型大调整的阶段,过度的恶性竞争使得行业风气出现了问题,也使得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不堪重负。自“双减”政策逐步落地后,教育机构的课外培训时间等诸多要素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在此大环境下,以分数论高低的教育培训模式必然无法长久维持下去,教育或许终究将回归到教书育人的本质上。李老师的教育理念就非常契合后者,她认为必须去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尤其关注传统语境下所谓的“差生”,努力激发他们自身对于学习的热情。一位被家长和班级老师定性为“坏蛋”的六年级男生,就是如此逐步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李老师发现这个男孩的视力甚佳,于是便有意培养他对当飞行员的兴趣,慢慢他自觉不再沉迷于游戏,因为担心打游戏会影响视力,进而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学习上。在竞争激烈的小升初中,他顺利进入了一所理想的中学学习,而成为一名飞行员的梦想始终存在了他的心底。


李老师在谈到家长对孩子升学存在普遍焦虑情绪这一现象时,认为这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危机感”所引发的迷茫与不安,“家长会将自己的危机感传递或投射到孩子的身上”。承认孩子未来发展的多样可能,而非只是关注世俗层面上的成功与否,或许是缓解焦虑的方式之一。


自然,母校对于李老师的影响也颇为明显。虽然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并不挂钩,但是复旦教会了李老师如何学习,并且能够保持学习的动力。“多读书,多思考,多交友”,这句当年导师所教诲的话仍旧影响着李老师,每天都读书,学习教育学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复旦不再只是一个名校的符号,而是能对日常生活促成切切实实改变的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