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校友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暨首届科技文化节开幕式隆重举行

2024-05-21|地方校友组织新闻

笃行四十载,卓越向未来!5月18日下午,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暨首届科技文化节开幕式在复旦大学隆重举行。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复旦大学校友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许征,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荣誉会长王荣华、程天权、秦绍德、王生洪、杨玉良、焦扬、朱民,荣誉顾问(按姓氏首字母先后排序)陈凯先、陈立民、方林虎、黄红、贾树枚、王行愚、徐明稚、严瑾、袁采、张一华等,嘉宾杨雄里院士、陈恕行院士、马兰院士,复旦大学对外联络与发展处处长、校友总会执行秘书长刘莉,共青团复旦大学委员会书记潘孝楠,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会长黎瑞刚,复旦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徐永前,国内外兄弟校友会代表,上海校友会会长层和咨委会、各同学会、各工委会、各俱乐部代表以及学生代表,约400人齐聚一堂,共襄盛会,线上观看点击量超过3万人次。大会由常务副会长蒋昌建主持。


图片
图片


王荣华致欢迎辞,他向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校友会工作的各位领导和校友表示最诚挚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四十年来,校友会不忘“来时路”,走好“脚下路”,坚定“未来路”。他饱含深情地回忆了陈望道、谢希德、苏步青、林克等复旦人身上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他表示,在新的起点上,校友会将进一步服务好校友、服务好母校、服务好社会,加强校友与母校的联系,促进校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校友特别是青年校友的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提供更多支持,促进校友事业、母校事业与强国伟业齐发展、共进步。


图片

黎瑞刚作校友会成立四十周年主题报告,向与会人员汇报本会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与建设情况。凝心共聚力 创会话发展,1978年起,土木系校友定期举办活动,部分重庆北培时期的校友在上海人民公园聚会,化学系和商学院校友相继成立联谊会。为加强校友之间、校友与母校之间的联系,襄助母校进一步发展,1982年上述院系部分校友开始筹备成立校友会,并得到校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续写复旦情 笃行四十载 ,1984年4月22日,本会在母校工会礼堂正式成立,周谷城教授担任首位会长,创立初期以服务老校友为主。后时任副校长庄锡昌任第二届会长,提供更多母校行政力量支持。第三届谢希德会长号召我们要办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校友会,提出要大力发展中青年校友工作。经丁法章、谷超豪、梁信军三位会长的持续努力,开启了服务中青年校友的新篇章。第八、第九届黎瑞刚会长携会长层、咨委会班子成员进一步丰富老、中、青三代服务框架,已逐步形成经费来源稳定化、秘书处专职化、各项管理制度化、办公场地固定化、组织架构体系化、各项管理制度化、校友工作信息化、校友活动高频化、服务内容多元化等办会原则及特色。同时,经不完全统计本会近年来共筹募近千万元(资金和物资)回馈母校和800余万元(资金和物资)支持社会公益包括抗疫工作,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感恩齐奋进 卓越向未来本会将进一步汇集青年校友力量,推动校友会工作迭代创新,进一步凝聚方方面面资源助力母校开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图片


刘莉宣读复旦大学校友总会贺信,徐永前代表兄弟校友会宣读复旦大学北京校友会贺信。此外,发来贺信的兄弟校友会还有(按首字母先后排序)安徽、海南、杭州、纽约、宁波、日本、山东、绍兴、深圳、四川、苏州、无锡、西安、新加坡等,纷纷向上海校友会成立四十周年表示热烈祝贺。


图片


许征代表母校致贺词她高度肯定了上海校友会四十年来围绕三个服务的卓越贡献,特别是凝聚在沪校友以实际行动支持母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文化建设、校企合作等领域的发展。她介绍当前学校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十四五”规划全力打造“第一个复旦”,向着创建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学校积极服务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先后获批三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启动复旦科创母基金,快速拓展校地、校企合作的生态圈。她还介绍了母校“文化校历”等文化建设举措以及“复旦源”项目的整体规划和建设,欢迎明年120周年校庆时校友们到校友馆现场体验。她表示,上海校友会四十周年围绕科技文化所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也正契合了母校的发展方向,并衷心祝愿上海校友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暨校友会首届科技文化节圆满成功。


图片

(上图为许征、黎瑞刚、刘莉、潘孝楠、蒋昌建、杨德红、华彪、赵丹丹共同揭幕,王荣华、程天权、秦绍德、王生洪、杨玉良、焦扬、徐明稚、张一华、方林虎、陈立民共同见证)


大会上同时举行了首届科技文化节启动仪式,这标志着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复旦大学校园文化项目计划正式落地。复旦人追求卓越,弘扬传统,创新引领的校园文化,彰显了复旦人卓越而有趣的独特精神气质。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积极响应号召,助力复旦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在创会四十周年之际,策划四十周年庆系列活动,同时启动首届科技文化节。在母校外联处的推动下,复旦大学校友总会的指导下,本会重点和共青团复旦大学委员会合作,项目以文化为载体,以育人为目标,凝聚广大校友力量,链接校内外多方资源,着力引进高水平学生论坛和高雅文化、艺术、体育等资源进校园并向全校师生开放,联手打造文化校历特色名片。


图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发表了题为“2024经济金融:在周期和结构变化中把握大势”的主旨演讲,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周期性及结构性变化,并对未来几年的经济金融趋势进行了前瞻性的解读。朱民指出,2024年的世界经济预计将呈现平庸、波动与风险并存的态势,正处于低增长周期。中国经济在稳住基本盘的同时,正走向新的增长模式。传统的三大经济增长动力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和出口已逐渐弱化,2024中国经济走向新增长模式,包括拉动国内消费、制造业升级迭代以及绿色转型和碳中和等。


他特别强调了数据资本的兴起,认为这是中国乃至全球经济金融趋势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数据二十条”为数据的持有权、生产权和经营权提供了法律基础,推动了数据的资产化和金融化。朱民提到,面对全球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随着数据资本的兴起及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创新驱动,中国将有望在全球经济中展现出更强的韧性和活力,迎接新的机遇点,也将为全球经济的繁荣稳定提供新的动力。


图片


当日,在一场别开生面的跨学科对话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杨雄里,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陈恕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药学会名誉会长 陈凯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AI3院院长、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 漆远,深入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近来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前沿,及其与数学、脑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交叉融合,并展望人工智能对未来科技和社会的潜在变革性影响与挑战。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数学经济研究执行负责人 杨燕青校友担任嘉宾主持。


首先,漆远围绕人工智能作背景解读,他从生成式AI的前沿谈起,讨论了AI与科学研究的结合,以及其在教育和科研中的变革性作用。他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成为第四次浪潮和智能经济的“蒸汽机”。人工智能作为科学和工程的结合,其发展得益于计算机科学、数学、脑科学等领域的基础和跨界启发。他强调未来人工智能的进一步突破要通过跨学科合作来推动创新发展,同时需要从历史和哲学等多角度来理解AI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他强调关注人工智能治理和伦理分析,需要把人的价值观输入给AI,以便更好更安全地服务人类福祉。杨雄里从脑科学的角度,探讨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他提到人工智能借鉴脑的工作原理已取得重要进展,这方面的工作还要加强。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运用不断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来推进对脑的奥秘的探索。进而,他强调,任何科学的进步都可能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也不例外。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社会进步显示的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努力防止人工智能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陈恕行认为,数学理论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AI的每一步突破与重大进展都有数学理论与算法作为其支撑。他谈到了人工智能在解决含超大数量变元等复杂问题中的能力,同时提出了AI证明可能带来的可理解性和验证性问题。陈凯先从生物医药的角度出发讨论了人工智能在药物设计和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大数据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作用。人工智能在生物医药领域已经产生一批突破性的进展,包括在新靶点、新药分子结构的发现、自动化智能实验室和合成生物学中的应用,以及它对未来药物研发的潜在影响。


与会院士学者讨论了人工智能前沿及其跨学科交融与应用,并围绕AI突破带来的伦理、社会和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此次跨学科对话展现了脑科学、数学对AI前沿创新的基础性支撑和启发作用,并提供了人工智能赋能数学、生物医药、生命科学等领域科研新范式的全局思考。


最后,全场起立合唱《复旦大学校歌》。至此,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笃行四十载,卓越向未来!在前行路上,需要我们每一位复旦人继续守护心中的理想,相互砥砺,务实担当,笃行卓越!明年我们将迎来母校建校120周年,衷心祝愿母校在向综合性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的转型发展中勇攀高峰,交出高质量发展的复旦答卷!


图片

(现场签到花絮


来源:公众号 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