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校友会(纽约)举办Rosemead观影交流会

2025-07-06|地方校友组织新闻

图片


6月14日下午,复旦纽约校友会的兴趣小组栏目迎来了首次尝试。二十余位校友和朋友因一部电影的召集相聚,一同走进Tribeca电影节的放映现场,观影结束后,又前往附近餐厅共进晚餐。


这部电影名为「Rosemead」,取材于真实事件,讲述一位身患绝症的华裔母亲,在发现少年儿子对大规模枪击产生危险迷恋后,逐步走上了一条艰难而复杂的道路。她在身体每况愈下之际,不得不做出一次次出于母爱、却道德上充满张力的选择。影片节奏克制而情感浓烈,是一幅关于母职、移民身份与心理暗面的深描肖像。


我们在一间不大的粤式餐厅里坐下。墙上应景地挂着旧单反,烧腊霸道的油香和粥品温柔的暖鲜交织在空气里,佐味了这个夜晚的热烈交谈。


图片


影片的执行制片人、复旦校友蒋芳华学姐,以及本片投资人之一贺阗女士,在席间坦诚分享了她们的人生经历与「Rosemead」筹拍过程中的诸多感悟。


以下内容为现场问答的整理与节选,因行文需要略作删减与润色。另有采访视频将在近期发布,敬请关注。图片


问答




Q1:学姐是复旦金融专业的第一届学生,来到美国以后也进入了世界一流的投行工作。但您之后的经历可以说与普通金融打工人大相径庭了。您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自己是如何走上了电影制作的道路?

芳华我就按照简历的时间线来讲吧。我是1984年进入复旦金融专业,那一年全国只招了31个学生,在上海招了4个。因为名额太少,很多分数比我高的人反而不敢填报。


这给了我一个经验:人能不能走到你想要的位置,未必只在于实力,而在于你是否相信自己有这个实力。衍生开来说,不要在意你有多少钱,关键在于你是否认为自己富有。


89年时,我来到美国,先读经济,后读金融。94年时,我博士读了三年,却被老师“劝退”。并非因为我成绩不好,而是相比学术研究,他们认为我更适合企业。


我这才意识到,在美国,读博士是一个职业,是走上学术道路的起点,而不仅是我“很会读书”的证明。


我的老师也觉得可惜,于是积极地帮我找工作,找到了JP Morgan。当时我对什么银行投行都没有概念,连公司名都记岔成了PJ Morgan。


一位HR面试官担心我学术背景太重、英语又不是母语,难以和客户沟通复杂的金融概念。我回答说,我小时候读过一本讲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连环画,说两兄弟一个以光速进入了太空,另一个留在地球。过了一段时间,去太空的兄弟回来了,依然年轻,可地球上的兄弟却已垂垂老矣。年幼如我,也通过这个故事理解了时间和速度的关系。


这本连环画教会我一个道理。只要自己理解透彻,就能用简单的方式讲清楚任何复杂的理论。这个问题一答完,我就知道这份工作十拿九稳了。


我在 JP Morgan 从1994年做到2003年,之后加入 Paloma Partners。三年后,受一位旧同事的邀请,参与了创办投资公司Global Endowment Management (GEM)。 这家公司如今已管理数百亿资产。


公司成立一年后,因先生得到了一个在中国的工作机会,我们举家搬回了上海。为了帮助在美国长大的儿子适应中文环境,我在朋友的教育机构的场地里开了个“晚托班”。过程中,我开发了一套用戏剧教学英语的课程,和上海戏剧学院合作创办了一个少儿教育机构。


2014年回到美国,儿子上了高中,对表演的兴趣日益增加,决定去表演学院继续深造——大概是受了当年戏剧教学的影响。我虽然支持,但也意识到这个行业并不容易。


我决定借此机会看看这个行业是如何运作的。从2021年起,我开始参与投融资百老汇音乐剧开发,随后进入电影行业。


所以长话短说,其实我的职业没有明确规划,就是随着自己的兴致和现实的需要而展开。关键在于,我不害怕进入一个毫无关系的、自己没有经验的新领域。


因为不管在哪个领域,成功都取决于几个重要的核心能力。


归根结底,所有行业都是“人的行业”。对“人”的认知,往往比对专业领域本身的认知更重要。





Q2:什么样的核心能力是在任何领域都很重要的?


芳华:无论是为他人打工,还是自己创业,都要有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的能力(Product Origination)。它包括从最初提出想法,到将想法转化为有结构的计划、推动实施,再到最终将其落地、推广、市场化的全过程。


有了这个创造和管理项目能力,再加上刚才说的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在任何行业都是通用的。





Q3:您是为什么想要制作「Rosemead」这部电影?它最初是如何打动了您?


贺阗:我是北医毕业的,而Rosemead的故事围绕着精神疾病展开,多少和医学有关。另外我家里人也有从事相关的工作,这个剧本从一开始就让我觉得熟悉和贴近。


而在认识芳华和其他投资人之后,我得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


我本身学医,身边的中国人圈子大多狭窄。但与此同时,我们其实渴望进入其他领域,渴望与更广泛的美国社会发生真正的连接。


这种连接,需要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并不常有


所以当「Rosemead」出现时,我思考的不仅是金钱上的投资回报,更是这个机会本身所代表的价值。它能为我打开新的窗口,去接触新的行业、新的人,进一步构建和开拓自己的人生履历。


励志学常说,要抓住机会、跟对人。我想,更具体地说,是你能否识别那些真正可以改变视野的时刻。像「Rosemead」这样能带你找到“贵人”的机会,是不能简单用金钱衡量的。


图片


芳华:贺阗本身在公共卫生领域有很深的积累,她是带着对精神健康问题有长期而真实的关切参与了这个项目。并且她还带来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这些人都已经在本职行业中取得了成功,却依然隐隐觉得,自己还可以做更多。


这其实也是我自己的状态。


我进入娱乐行业最初,是因为我儿子的理想。他在「Rosemead 」中饰演了男主角的好朋友Stan,戏份不多,但表演非常出色。


但与此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个更大的问题:作为一个没有影视背景、只懂金融、不懂剧本也不会拍戏的人,我能为好莱坞带来什么?又该如何在这套体系里,赢得一席之地?在好莱坞这盘错综复杂的棋局上,我要怎样获得执子的资格?


「Rosemead」是亚裔讲述亚裔的故事,即使精神健康是主流社会关心的议题,从传播层面来看,它的影响力的拓展仍具有很大的挑战。


尽管如此,我依然选择参与其中,因为它是一场最好的“练兵”。这部片子让我和一批华裔投资人从零开始,完整地走了一遍电影从立项、筹资到上映的全过程。我们互相鼓励、不断学习,逐渐搞清楚美国电影行业的运营特点。


这是一个极佳的开始。我们的目标,是制作各种题材的具备艺术和商业价值的高质量的电影。我们希望打通一条为亚裔敞开的电影路径,让亚裔不仅能讲自己的故事,还能进入更大的叙事空间。


我们以投融资为杠杆,用资源撬动资源,用信任撬动人脉。最终,不只是好莱坞能讲亚裔的故事,我们亚裔也能讲述美国主流社会的议题。




Q4:「Rosemead」的成片质量有目共睹,说它只是一次练兵是否太谦虚了?


芳华:确实,我们虽然说是“练兵”,但并非随意尝试,而是从众多剧本和剧组中精挑细选,做出的深思熟虑的决定。


我曾在对冲基金工作多年,职责之一是管理fund of funds,需要从众多基金中中挑出最具潜力的来投资。因此,我对于如何评估一个项目的质地,是有经验和方法论的。


无论是金融投资还是电影项目,评估维度其实异曲同工:一是人,二是产品。


就「Rosemead」而言,它在这两个维度上都非常突出。


首先,是人。


影片的女主角 Lucy Liu (刘玉玲)是好莱坞最具代表性的亚裔演员。和她从前在好莱坞商业大片中饰演的角色不同,在这部电影里,她贡献了前所未有的层次丰富的表演。


正如行业顶级媒体Deadline所评论:“尽管观众一开始可能不太习惯看到刘玉玲饰演一位温顺谦和的母亲,但影片最终堆迭起了出人意料的情感高峰,也为她带来了近年来最出色的角色之一——甚至有望在奖季获得关注。”


主制片人 Mynette Louie,是全美最顶尖的亚裔制片人之一。编剧 Marilyn Fu 也是在美国主流电视剧创作体系中少数能够立足的华裔编剧。


当这三位创作者聚在一起,我几乎可以确定,这将是一部在亚裔电影中最高水准的作品。


其次,是产品本身的市场价值。


Tribeca电影节的选片是百里挑一,但「Rosemead」早早就被选中了,这在独立电影领域极为罕见。能够入选国际A类电影节,不仅意味着品质被认可,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投资风险。


作为一名前金融从业者,我相信风险控制始终是投资的重要能力之一。而电影节的背书,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所以说,在座的金融人,其实都已经具备了评估电影项目的能力。

图片




Q5:学姐能否给我们透露一下,下一部正在筹备的项目是什么?


芳华:我们预计在今年底开拍下一部以华尔街为背景题材的电影,暂时命名为「Black Tuesday」。


这是一部以1929年股灾为背景的故事,讲述一对兄弟在金融危机中的抉择与冲突:哥哥是JP Morgan的二把手,弟弟则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代理主席。在面对突如其来的股市崩盘时,他们既要携手应对,又因立场不同而暗藏张力,兄弟间的竞争与亲情交织其中。


这将是一部围绕好莱坞主流叙事展开的影片,主题包括金融,权力,豪门传承与手足之争——都是兼具艺术和市场潜力的核心内容。


与「Rosemead」不同,这个项目从筹备之初就以完整的商业逻辑运作,我们在立项时便同步推进发行策略。影片的主制片人是 Michael Jackman,今年刚刚获得奥斯卡提名。可比项目包括「大空头」「华尔街之狼」等主流金融题材影片。


这部电影本身看似与亚裔并无直接关系,但它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将帮助我们打通亚裔参与电影制作全流程的渠——从编、导、演,到制片、发行,让每个环节都有亚裔人才贡献力量的机会。


我们不是为了对抗规则,而是通过参与来了解既成规则,以此为不断提升规则贡献我们的力量。




Q6:在学姐非常丰富的人生经历中,是否有复旦的求学经历或复旦精神所带给你的、使你始终获益的东西?


芳华:我在复旦求学的时间是1984年到1988年,恰逢学校思想最活跃、校园氛围最开放的一个黄金时期。


那几年,我听了大量讲座,内容涵盖哲学、艺术、政治与人生。


当时我加入了学生科技开发中心,职责是在学生的百货商店做会计。那是我第一次将自己的技能转化成经济收入。


它不仅提供了勤工俭学的机会,更为我之后的人生道路做好了准备,所以我非常感谢复旦。


而且很多当时认识的朋友,至今仍是我重要的好友。


交流



聚餐讨论中,许多校友和朋友都分享了自己的观后感。有些是对影片主题的共鸣,有些是对演员表演的细节观察,也有些,延伸到了更广义的身份、家庭与社会议题。


以下是部分观众在讨论中留下的片段。

图片

这部电影反映了所有生活在美国的华人华侨,尤其是肩负照顾孩子责任的家长,可能面临的共同挑战。如何在适应新环境和坚持自己的习惯之间找到平衡,是一大课题。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占据了一天的大部分,在这段远离家人的时光里,亲子之间能否保持相互理解和倾心交流至关重要。而孩子的朋友圈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同伴之间的影响往往最为直接,也更容易感知孩子的微妙变化。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叫好又叫座,触动更多人的心,并让更多人共鸣和受益。


——匿名G同学


与此同时,我也意识到,社会对精神类疾病的认知仍存在很大的误区。很多人将其视为一种“脆弱”,甚至带有偏见地否认它的严重性。而事实上,它就是一种疾病,与其他身体疾病一样真实、需要关注。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正视它、理解它、接受它——这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尹淑媛


图片

「Rosemead」是一部让人静默、怔立,乃至失语的影片,真实事件于幕布前复现,戏梦之中一切又指向生活。镜头语言将一个被病痛击中的华裔家庭勾勒,却让人感叹:在真正的不幸面前,仅有的寥寥幸福时刻好像比伤痛更让人心碎。压抑的情绪在一帧帧画面中弥散,在泳池的水花中,在海边肆意的蹦跳中,在那间永远也无法抵达的暖橘色房间。

在和制片人蒋女士的对话中,我们有机会探寻到幕布背后的视角,这样一部讲述主流世界边缘的人群却由真实事件改编的一部电影,其实差点被扼杀在胚胎中。当从收支角度看待一部电影的养成,好像在金融中熟悉的那些概念也可以被融会贯通到电影这个行业来。看似是祛魅的过程,实则却是将更真确的现实剖开在我们面前。

抛开电影本身,蒋女士本身的睿智与通透也在感染在场的每个人,从她跨界经历的分享(早年从事投资组合定价,后转型电影制片),到场内校友们职业轨迹的交汇,跨界思维成为贯穿对话的暗线。她提到一个细节:为了压缩预算,电影中的场景其实都在纽约拍摄,但是唯一一个在加州取景的场景是海边漫步——海边漫步也成为了全片最经典的一个镜头之一。


——匿名T同学


这个夜晚,我们从一部电影开始,聊到了精神健康、亚裔身份、跨界职业,也聊到了母亲、孩子与人生选择。每一位发言者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这场交流,让一部电影的观影体验,变成了一次真正的“同行”。


这正是校友会发起兴趣小组活动的初衷,让有共同情志的朋友们在纽约打开更多元的相遇方式。在这样一个小范围、不喧哗亦不刻意的场景中,了解彼此,深入对话。


我们聊到餐馆打烊,夜幕低垂,方才依依惜别。这个夜晚的余韵,想必能留续很久。


图片


撰稿与排版 PROFILE

周泽怡(10级英语)

出生于上海,曾辗转欧美之间,现居于纽约,混迹于金融圈。平日里爱旅游也爱读书,并热衷用文字记录身体或心灵的见闻。


活动组织:范薇,郭东博,周泽怡

拍摄:唐添悦,尹淑媛

视频剪辑:尹淑媛



来源:公众号 复旦美国校友会 


最新文章